蒋肖斌《杨敬年:百岁经济学家的“慢人生”》阅读答案
杨敬年:百岁经济学家的“慢人生”
蒋肖斌
杨敬年出生于1908年,或者换个更有历史感的说法,“光绪三十四年”。年逾百岁的他,做什么事都要比别人“慢一拍”。
和屈原是同乡、出生于湖南汨罗的杨敬年,因为近代中国的战争与和平,求学经历十分复杂。他4岁起跟着外祖父启蒙,13岁通读“四书五经”。为了将来能在乡 下小学教书,叔祖父借钱送他到岳阳县城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24年,杨敬年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毛泽东成为校友。1927年,又考入中央军事 政治学校为参加革命做准备,却遭遇“马日事变”(长沙驻军许克祥反共),杨敬年愤而离校,一边教书养家糊口一边备考大学。1932年,因为其他大学都要学 费,他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毕业后,无意官场的杨敬年又于1936年考入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开复课无望,杨敬年携妻带子辗转于长沙、贵阳、重庆、兰州……颠沛流离1945年8月,已经37岁的杨敬年踏上了赴牛津大学 求学的旅程。在他百岁时写的自传《期颐述怀》中记述:“40岁,拒绝了去美国的邀请,博士学成归国。1949年,天津解放,我就这样毫无精神准备地从旧社 会进入了新社会。”
在英国留学时,杨敬年除了日常必需,把省下来的钱都买了书。回国前夕,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何廉寄给他的500美元旅费,也都用来买书,甚至把自己的打字机都卖了买书,“打字机国内有,有的书国内买不到”。于是,杨敬年回国时,500本书是最值钱的家当。
骤然成了“右派”,原本工资207元的四级教授,每月只给60元生活费,女儿还在念大学,根本不够花。杨敬年不得不去天祥市场(当时天津最大的旧货市场)卖东西补贴家用。有个旧书店老板说,外文书我都要,5角钱一本。杨敬年没舍得卖。
不料到了“文革”,学生们推了三个“排子车”闯到杨敬年家里,拉走了所有书。“我住在二楼,他们在楼下喊:‘杨敬年,这些书都是你剥削来的!’”杨敬年 说,“后来有人告诉我,我的书在天祥市场卖,我才去那买回了几本。‘文革’结束后也发还了一些,让我自己去几屋子书里翻,又找到几本,但大部分都不见 了。”
现在杨敬年家中有10个书架,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买的新书,“准备老了看”。而他也可能真的忘记了年龄:“没想到快100岁时生了一场病,眼睛不行了。最开始用A3纸复印,再拿放大镜看,后来只能让保姆给我读书。最近在读那个比我大两岁的老头(周有光)的书。”
1979年3月28日,杨敬年平反,又能拿每月207元的工资了,还搬进了学校的高知楼。有人羡慕地说:“看你有多大变化!”杨敬年却觉得:“我还是我,只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教授,能名正言顺地教书了。”
原本是早该退休的年纪,71岁的杨敬年却刚刚开始工作。
似乎是要把攒了20年的精力全部释放出来,在90岁之前,杨敬年做了这几件大事: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发展经济学课程,撰写《人性谈》,翻译《国富论》。
杨敬年很实诚,称自己之所以开发展经济学的课,一大原因是被分配到研究非洲经济,“没可搞的,就扩大范围,研究发展经济学”。这门二战之后建立的学科在西 方已有30多年历史,在国内却还是空白,杨敬年成了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他撰写了《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和《西方发展经济学文献选读》两本各50多万 字的教材,每一本都是自己手写,从不让研究生代劳。
而真正让杨敬年开始成为“名人”的,是《国富论》。这是他90岁时的译著,一本经济学的专业书却出人意料地成为畅销书,至今重印十几次,发行10余万册。 2011年,亚当·斯密的母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校长访问南开大学时,当天下午就拜访了杨敬年,送上了《国富论》的手稿给这位远方的知音。
时至今日,杨敬年一直庆幸两件事,一是没有去台湾,“不必像于右任那样‘葬我于高山之巅兮,遥望大陆’”;二是没有去美国,“否则中国解放后与世界20多年的隔绝,也会使我终老异乡”。他说:“我的一生,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
过了100岁,杨敬年又忙了起来,总有学生、记者、朋友来访。视力几乎消失的杨敬年思维仍然清晰,能滔滔不绝地讲两个小时,各种数字、年份记得尤其清楚。 他原本每天凌晨3点起床,3至4点读书,4至5点锻炼,几个月前病了一场,生活不能自理,于是总抱怨“恢复得太慢”。虽然一生的节奏总比同龄人“慢”,但 杨敬年不能容忍光阴溜走。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01月14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与屈原同乡的杨敬年,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这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后考上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生。
B.“文革”期间,杨敬年成了“右派”,在他生活最艰辛的阶段,他都没舍得卖外文书,后都被无情地没收,“文革”后只找回几本。
C.杨敬年40岁时才获得博士学位,他拒绝美国邀请,学成归国,研究发展经济学,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人。
D.杨敬年71岁时,名正言顺地成了大学教授,翻译《国富论》又让他成了“名人”,他感慨没去台湾与美国,是人生幸事。
E.本文截取杨敬年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这位百年经济学家求学、工作、著书等方面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他可贵的精神品格。
(2)杨敬年说他的一生,是和命运搏斗的一生,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本文多处直接引用了传主的原话,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4)在杨敬年“慢人生”的道路上,他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迪?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B表述不够准确,没收的都不是外文书,找回来的几本也不能理解都是外文书。A理解错误。根 据原文,杨敬年选择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是不用教学费,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不愿意做官,而不是比别人“慢”的缘故。D理解错误。杨敬年71岁时能名正言 顺地教书,但原本他就是大学教授,《国富论》是他90岁的译著,而非71岁。)
(2)①求学经历坎坷,几次停学,直到40岁才拿到博士学位。②一切似乎好起来时,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9年才获平反,其间20年无法正常教 学。③原本是早该退休的年纪,71岁他却刚刚开始工作,开创国内第一个发展经济学课程。④年过百岁,视力几乎消失,仍坚持读书锻炼,不让光阴溜走。(答对 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3)①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感,准确可信;②直接表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传主的精神品格;③使传记更具故事性,增强了传记的可读性。
(4)①要获得成功,需要不懈地努力,执着地追求。②无论怎样波折坎坷的人生,只要敢于和命运搏斗,人生就会充满亮色。③人生的节奏比同龄人“慢”不可 怕,不停地走下去,总会有所作为。④要想拥有知识,先要拥有书籍,热爱是最好的老师。⑤要富于创造性,勇于创新,敢于迎接挑战。(意思对即可,答对四点给 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