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言文阅读答案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

时间:2016-03-2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题指津

——以2015年高考文言翻译为例

 

一、考点新解

不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型怎么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不会变。2015年全国高考15套语文试卷,都对此进行了考查,连多年只考理解、不考文言翻译的北京卷,2015年高考也采用了主观笔答题形式,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各卷中设题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卷,只分别设了一题一句,最多的是天津、安徽、湖南、湖北卷,各设了一题3句,其它皆是一题两句,赋分4分~10分不等。

“理 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的把握及对文言特定句式的识别与理解,而这三块正好 对应考纲规定的三个考点: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 用。文言实词则复杂得多,包含诸多文言现象,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节词变双音或多音节词、偏义复词等。

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考考生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的厚积薄发能力,二考考生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文言语段、句子的融会贯通能力,三考查考生由古及今的语言转换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二、翻译的目标、原则与技巧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体现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技巧,梳理文言翻译的各种方法技巧就形成了实践“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一整套方法。

文言翻译的塞满目标是做到“信”“达”“雅”,在高考紧张的气氛中,首先要落实的就是 “信”与“达”,即忠实原文,争取通达,这也是实施文言翻译的基本纲领,“雅”则可视为是文言翻译的努力方向。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是落实“信”的基本途径,意译则是文言翻译的有益补充。

文言翻译的方法技巧:一一一对译,力求字字落实;二是结合语境,贯通句意;三若直译不通,考虑活用;四是识别句式,准确翻译;五是结合结构,以熟解生;六是瞻前顾后,整合成句。

文言翻译的得分策略:联系上下文,明晰得分点;字词莫遗漏,语句求通达。

 

三、2015年高考翻译例析

㈠充分运用习得的翻译技巧与手法,向“信”靠拢。

 

1、一一对译、字字落实。这是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技巧。

高考文言翻译,设题的句子一般不会很难,只要考生能静下心来,逐字逐词,一一对译,就很容易取得基本分。如:

⑴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课程标准甲卷第7题)

【解析】整句不涉及复杂的文言句式,翻译时字字对译,整合成句即可。稍微复杂一点的是“兴军旅”“咨怨”“游幸”“深恐非宜”。一一对译,“兴 军旅”就是兴兵动武,“咨怨”就是“嗟叹——怨恨”,“游幸”就是“出游——巡幸”,“深恐非宜”就是“非常——担心——不是——(很)适宜”。

译文:陛下兴师动众,百姓易生嗟叹怨恨。(陛下)车驾出游巡幸,(我)非常担心(这)不太适宜。

⑵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江苏卷第8题)

【解析】遵循一一对译,字字落实,抓住关键词,字字落实,基本没什么问题。“掌”,掌管,主掌;“号”,号称、称做;“法度”,法规、制度,今天也在用,可以照用;“检束”,检点、反省,约束。答好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语境准确使用恰当的双音节来替换原文中的单音节词。

译文: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安徽卷第7题)

【解析】此题可算是送分题,要说模糊一点的就是句中的“三蠹”,“三蠹”见前文“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概之就是“三种人”“三种社会渣滓”,另“夫”,易游离不译,句中的“夫”是指示代词,译“那、这”。

译文: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2、结合语境,贯通句意。对所选句子进行一一对译后,有时会觉得不明对象或句意逻辑不通,此时就要回归原文,从前后语脉中去找出路。

⑷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天津卷第13题)

【解析】放眼全句,是一个由果溯因的句子,易误译的是“必”,易译成“必然、必定、一定”,结合句际关系,“必”在句中表未然推断,不表已然事 实,此“必”当是“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的“必”,果真确实;另外,“曷为”,涉及以“曷(何)”为标志的宾语前置现象,应还原为“为曷(何)”。

译文: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⑸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课程标准甲卷第7题)

【解析】按照一一对译、字字落实,此句基本上没什么难点,但一整合句子,发现少掉了对象,结合上下文就是“我”——来护儿,译时必须根据语境加上去。

译文;(我)不能肃清凶残的逆贼,才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我)抱恨于九泉,知道这样又能说什么呢?

⑹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江苏卷第8题)

【解析】孤立地看,“治官”,会想当然地译成“治理官场、整治官场、惩治官员”,“无大小”,易译成“没大没小”“不问大小”,但一结合前后语境,才知“治官”当是做官、任职,“无”是无论、不论,不是表否定的“没有”,“苟简”,译“随便、马虎,简单”。

译文:(欧阳发)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⑺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浙江卷第20题)

【解析】字字落实,基本上就能得分。不过“已”易想当然解为“已经”,但放到句中,不太通,结合前“尝”(曾经,先前)后“已”两件事,“已”应译为“后来、尔后、其后、随后”;“兵”,文言文学习接触最多,结合上下文不会简单地理解为今天的“士兵”。

译文:起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其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3.直译不通,考虑活用或一词多义。

⑻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课程标准乙卷第7题)

【解析】“帝中国”皇帝中国,不好理解,前后两个都是名词,显然“帝”应活用作动词,称帝,做中国的皇帝,“苟”结合语境不宜译“苟且、马虎、随便”,应表假设,“如果”。

译文: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⑼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山东卷第13题)

【解析】“一在将军”的“一”,“某国不臣”的“臣”,“帅师应之”的“帅”,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去直译,显然不通。“一”不作数词,活用作副 词,“全部、完全”;“臣”“帅”,也不作名词,该活用作动词,一是“臣服”,一是“率领”,因为否定词“不”后应跟动词,不是动词的“臣”就要变成动 词,“将军帅师”,就缺动词谓语,中间的“帅”当作动词谓语。

译文: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您了。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您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它。

 

4、明辨句式,准确翻译。考纲涉及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最典型的是宾语前置句,还有一些考纲未提及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些前置或后置现象,如一一对译,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不通。

⑽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湖南卷第9题)

【解析】“使”,表假设,译为“假使,若使”,但把“不能我救”一一对译成“不能由我来救助”,虽硬译成文,但却不是原文本意,因为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应理解为“不能救我”。

译文: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⑾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课程标准乙卷第7)

【解析】“不吾索”不能按部就班对译成“不能让我去索求”,“庶或”表推测,译为“或许、也许、大概”。

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但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⑿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山东卷第13题)

【解析】按字面去对译后两段,总觉得译得不伦不类,原因就在于这后两句涉及“之”字式的成分后置现象,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似,须理 解为“审知寒暑饥饱,而明见劳苦也”;另,“审”从“明”,“明”是形容词,结构与之相似的“审”也应该作形容词,译为“明白、清楚”。

译文:士兵并不是喜好死亡和乐意受伤,只是因为他们的将领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冷暖饥饱,明确地见到士兵的辛劳艰苦。

⒀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重庆卷第10题)

【解析】“一方之良,一言之善”,一个方子的良善,一句话的好处,这样对译也未尝不可,但放到结构上去,“人”,主语,“有”,动词谓语,“有”的宾语当是“方”与“言”,不是形容词“良”与“善”,所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应理解为“一良方,一善言”,为“之”字式的定语后置现象。

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言论,(徐若虚)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5.结合结构,以“熟”解生。翻译时免不了会遇到一些从未接触过的生僻字词,生僻义项,此时适当利用句法结构,利用前后句式特点,会迎刃而解,由难而易。

⒁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四川卷第10题)

【解析】最纠结的当是“之乘”,是乘马车,还是马车的乘坐呢?结合后文,结构与前相同的“之徒、之伦”,“之徒、之伦”见于《过秦论》,译为“这一类人”,由后知前,由知解生,“之乘、之马”就是“这一类马”;文中的“希”解为希求、希望、仰慕。

译文: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⒂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四川卷第10题)

【解析】纵观全句,最犯难的是“累微尘以崇峻极”,要解之,应结合前句“积一勺以成江河”,由知解生,结构跟它相似,且句意相反,前句说 “水”,后句说“山”,传达的都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之义,前一句一一对译就是“积聚一勺一勺的水,可以成就江河”,对应之,后一句就是“累积一滴一滴的 尘土,可以形成峻峭高山”,“崇”,加高、增长。

译文:然而积聚一勺勺水而成为江河,累积一点一滴的尘土,可成就峻峭高山,不立志不勤奋,按道理没有办法成功。

 

6.综合运用,达尽句意。翻译时会遇到比较复杂一点的文句,用一种方法往往难以译尽句意,此时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利用,各个突破,达尽句意。

⒃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上海卷第18题)

【解析】句子比较长,前后两句,一一对译,依次遇到的问题,一是“阙”、二是“为从弟所讼”,三是“弗之罪”,四是“令观于……”。对此就要利 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一一破解:“阙”不是削减,也不是城阙,而是“缺”的通假,“缺失”义;“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从弟”堂弟;“弗之罪”与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弗之怠”一样,为宾语前置,须转换成“弗罪之”;“令观于……”是“强令(他)到……观摩学习”,涉及省略和“于”字式的状语后 置。

译文:有个滏阳人叫焦通,侍奉双亲礼数缺失,被他的堂弟告发。彦光没有治他的罪,而将他带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⒄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重庆卷第10题)

【解析】综合来看,此句难点不多。但要真正译好,还是要综合利用习得的方法技巧、习得的知识积累,进行准确翻译。“殚其财,竭其力”,互文,使 前后句子工整,其意就是“竭尽他们的财力、人力”;“乃”译为表承接的“就、于是”,结合语境就不妥,当理解为表转折的“反而”;“是……也”是典型的文 言判断句,“是”作主语,“这”,不能想当然地把它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是”。

译文: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㈡纵观全句,明得分点,向“点”要分。

⒅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湖北卷第12题)

【解析】3分题,试译全句,“苟……则……”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句子,其中“捐”易误译成捐献,“锥刀”易照抄不译,当是重要得分点。仔细斟酌,发现“捐之”与后文的“得之”,成反义相对,“捐”理解为捐献,构不成反义相对,故“捐”当作“舍弃”解; “锥刀”,从字面看确做主语,但一结合语境,锥刀又不是人名,怎做主语?显然用了比喻的说法,只现喻体,本体是像锥刀般的利益,取“是利就多少会像刀一样害人”之义。

译文: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⒆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安徽卷第7题)

【解析】纵观全句,“诸子酒酣耳热”是因,“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是其果,其中“辨难蜂起”“负气”“相下”容易误译而失分,“辨难蜂 起”中的主语为“辨难”不是“蜂”,“蜂”做状语修饰“起”,“负气”理解为“赌气”就不妥,而是凭仗义气,“相下”如意译为“一争高下”,看似正确,但 不地道,地道的当是“下相”,使自己处于下位,“相”,偏指一方,这几处包含丰富的文言现象,当是重要得分点。

译文:各位先生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辩驳问难如蜂并起,他们各自凭恃义气,都不肯屈居他人之下。

⒇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湖北卷第12题)

【解析】3分题,可以作为得分点的一是“然则”,二是“莫如余先”,三是“乌”。“乌”,不可译为“乌鸦、乌黑”,它是跟“恶(彼且恶乎待哉)”“胡(田园 将芜胡不归)”“曷(曷不委心任去留)”一样的疑问词,可以用“何”来解,译“怎么”;“然则”,不可直译为“然而”,须对译成两个词“(既然)这样,那 么”;“莫如余先”,一一对译就是“没有谁——比得上、比——我——先、早”,“莫”相当于nobody。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比我早的,(我)怎么能不说呢?


相关文章
上一篇:《欧阳修苦读》阅读答案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
下一篇:《庄周家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