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言文阅读答案 >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16-03-2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 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 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 “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 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 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 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考查的几个文言词语,都是比较常见的文言实词。正确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握这几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其次,要分析每个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是否符合文意。A项的“已”是一个常用词,其本义是“停止”,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不可以已”中的“已”都是“停止”之义。这个意义符合此处语境的需要,桓公希望管仲不要停止,继续说下去,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渝”的词义从上下文可判断出,应为“改变”,考生学过“始终不渝”“坚贞不渝”等成语,对“渝”的这一词义也应该比较熟悉。“渝”没有“坚持”的意思,所以B选项是不正确的。C选项的“修”有“整治,治理”的意思,如“室坏不修”(《项脊轩志》),这个意思也符合语境,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选项中的“济”,其基本意义就是“过河”“渡”,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同舟共济”等。这个意思也符合此处语境,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考生错答此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做题时不够认真仔细,如,对B选项的错误判断大多是受“不渝”的意思影响;二是对上下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不会根据上下文分析“勿已”的意思,因此错选A选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正确作答本题,需要准确掌握相关虚词的用法,正确分析语境,根据上下文语义关系判断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选项的文言虚词“于”,在第一句中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在”“到”;在第二句中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同”“与”。B选项的文言虚词“而”,在第一句中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在第二句中是连词,连接“朝济”和“夕设版”两个动作,表示顺承关系。C选项的文言虚词“则”,在两句中都是连词,相当于“就”“那么”。D选项的文言虚词“之”,在第一句中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在第二句中,也是助词,相当于“的”。因此,C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 本题,主要原因是阅读文言文时缺乏语感,或者缺乏语法分析,对结构稍复杂的文言句子,就分理不清,以致错误判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 者”中的“之”用在“仲父”和“言此三者”这一主谓结构之间,意在表明这一主谓结构已不能成为一个句子,而是做“闻”的宾语了。当然,错答本题的考生,也 有人是因为对已学过的文言文掌握不够牢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 选出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其中“直接”“以民为本思想”是判断的标准。另外,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六句话的意思,以确定是否符合题干给出的 判断标准。第①句是管子针对齐桓公询问的“治民”之策,认为要体恤百姓疾苦,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第②句是目前齐国存在的弊端,是实行民本思想的根源, 不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第③句是管仲爱民之道的直接表现;第④句是桓公为落实管仲的民本思想而采取的行动;第⑤句是说国家“之本”即为百姓,有了百 姓,方可“霸王、举大事”;第⑥句是桓公接受管仲民本思想后,实行的具体措施,不直接体现民本思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第①③⑤句是 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因此A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直接”和“体现以民为本思想”中的“思想”,在分析过程中,将思想和行为混为一谈,因而难以作出取舍。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所给的四个选项都是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说明,要求考生在全面、深入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在第三段中,桓公借羡慕鸿鹄畅游天下,流露出称霸天下的愿望,管仲称自己“非霸王之臣”,不是明确反对桓公称霸,从下文“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可知,管仲是以退为进,想让桓公接受自己的民本思想,为桓公称霸提供一条正确的道路,因此C选项的表述与文意不符。A选项是从第一段中概括出来的,主要对管仲民本思想的四个重要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完全符合文中的记述。 B选项是从第二段中概括出来的,桓公“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就是要会盟诸侯,作诸侯的盟主,为此他征求管仲的意见,“其可乎?”,再从后面紧接着两次发问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希望得到认可和辅佐,因此B选项完全符合文意。D项从整体上对材料进行了概括。齐桓公希望“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希望自己像鸿鹄一样自由飞翔,“通其意于天下”,可见其抱负;在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后又励志革新,最后实现了自己的志向,D选项的表述符合文意。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是因为不能体会深层的文意,只是一味地从文段中寻找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例如,B选项中的“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在文段中没有明确的语句加以印证,但是在齐桓公向管仲的一系列发问中,可以体会出他求证此事并希望得到认可和辅佐的心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②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③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答案】

(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

(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番大事吗?那么就—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关键是对其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熟练掌握句式,一般来说,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翻译出来。

第(1)题要注意:①“惧”“止”的使动用法;②“以罪”“以力”作为状语,翻译时要还原;③补出宾语“百姓”;④语句要通顺。

第(2)题要注意:①要翻译出假设语气;②“改”要译成“改变(更改)”等;③“正”要译成“走上正轨(秩序正常、走正道)”等;④语句要通顺。

第(3)题要注意:①全句应是假设语气;②“霸王”,可译成“称霸诸侯”“成就霸业”等;③“从其本事”,译成“遵从那根本的事情”等;④语句要通顺。

文 言语句的翻译受一定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灵活性,只要理解正确,翻译时可以灵活组织语句。但无论如何,译文的语句必须既符合文言原句所表达的含义,又 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就重要词语来说,翻译时只要理解得准确,译文中用词可以不拘一格,但如果理解得与原文不符甚至相反了,就不能得分。如“勿惧以 罪”,其中“罪”翻译成“刑罚”“治罪”“惩罚”皆可,但翻译成“犯罪”,意思就反了,是错误的。对原文理解不准确,导致翻译牵强附会,语句不通,关键词 语的意义和用法体现不出来,是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上一篇:《张仪》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下一篇:《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