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材料一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上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一些专家认为应该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从更宏观的层面找到问题的本质。
从 旅游业发展 的阶段看,当前我国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空前关注,是我国旅游消费全面释放的报喜鸟,说明我国旅游正大踏步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正日益成为我国更多居民 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视为自身必需的常规消费品,在此情况下,大家自然像关注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消费品价格一样,关注旅游景区价格。从 这个角度看,业内外人士应当更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待和应对当前出现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现象。
(摘自2010年8月18日新华网)
材 料二 进入9月以来,国内多家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9月1日起,广东丹霞山景区和卧龙冈景区分票制整合为一票制,门票价格由原来平日160元、节假日180元 统一调整为200元(不分节假日):9月3日,保定涞源十瀑峡景区调价方案获得通过,门票从35元上调至50元。
这只是今年以来新一轮景区门票涨价的缩影。
其实,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但景区门票似乎落入了“3年必涨”的怪圈,往往3年时间一到,景区调价的消息就不绝于耳。
面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价格,一方面,民众叫苦不迭,发出“玩不起”的感叹;另一方面,景区面对民众对高票价的不满,也以自身运营压力大为由而大倒苦水。如此来看,景区门票涨价陷入了“两头叫苦”的尴尬境地。
(摘自2014年9月18日中新网)
材料三 “一家三口出游,一张景区通票动辄一两百元,相当于大多数人两天的工资,再加上餐饮、交通费的支出,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江西某旅行社负责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三年一调整的第二个“三年解禁”期。记者采访发现,伴随着新一轮旅游旺季到来,在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部分景区门票已开始上调。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
部分旅游景区票价为何会进入“三年必涨”怪圈,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据公开信息显示,以江西井冈山 景区为例,近三年该景区年度平均运营维护成本为11582.95万元,按年度平均游客接待量77.59万人次计算,人均成本为149.29元,成本已经超过其现行门票价格。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景区尤其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产品结构单一,除了简单的景区景色外,配套的饮食住宿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依靠单一的门票收益成为维持景区发展的唯一手段。
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涨价底气十足,加上部分“以旅游立市”的地方政府,存在“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地方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入,为景区提价大开“方便之门”。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一些景区看到同级或者次一级景区上调门票价格,就出现了“比较涨价”心理,也随之跟风申请涨价。
专家认为,旅游景区价格一再飙高,一味把运营成本增加都转嫁到游客身上,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将更多的游客挡在景区之外,最终景区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种行为将危害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摘自2012年4月25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据 “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再这样下去,连徐霞客也会变成宅男的。”这是网友针对连连上涨、纷纷突破百元大关的全国旅游景区票价的调侃。对于公众 非常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问题,“经济之声”采访了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刘思敏。下面是访谈记录。
经济之声:面对愈演愈烈的景区门票上涨之势,国家层面出台了平抑价格的政策性文件,请问是什么?
刘思敏:国务院近期发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的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的上涨。
经济之声:在严控门票价格上涨方面,政府如何指导和调控,进而充分体现公益性?
刘 思敏:这是关键问题。在我国各地旅游市场的高速成长中,门票经营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并导致在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门票 收入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蜕化为“门票经济”。所以,要让景区经营走出“门票依赖症”的怪圈,关键还在于激发地方政府的主动性。
上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专门规划,防止地方政府过分迷信景区对目的地经济的作用,将关注点从纯粹景区建设转向整体旅游休闲环境建设。
同时,地方政府要对公益性旅游景区开发给予一定财政性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推动门票之外收入的增长,使旅游从“观光经济”过渡到“度假经济”,从而拓展旅游产业体系。
另外,针对运营成本压力,景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例如适当削减工作人员,适当开展志愿者服务来解决人力问题,从而保障景区可以在低成本、低盈利的空间内运行。
经 济之声:2003年,西湖实行免费后,获得了更大的整体利益,还带动了杭州的旅游经济的新增长。有数据显示,景区每年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公 园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而且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 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但十几年来,西湖模式却一直难以复制,这是为什么?
刘思敏:实际上从根本来说杭州西湖的免 费模式是一个伪命题。西湖有围墙吗?西湖没有围墙也修不了围墙,你怎 么收费?净寺、雷锋塔、岳王坟等等这些外地游客非常愿意去的著名景点都在西湖边上,而且归西湖风景名胜区管辖,但是它们都收门票,而且门票很贵,从来就在 收,何来西湖免费?所谓的西湖免费实际上在2012年的时候,杭州市政府把西湖边上的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那几个城市公园给免费了,这几个城市公园并不是西 湖的核心价值所在。
虽然西湖免费的模式不能复制,但其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经济之声:我们还了解到,国外一些国家公园,其建设和维护经费来自于国家的专门机构,还有一些经费是由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是私人捐赠,这样的模式对我们有启发吗?
刘 思敏:当然有启发了,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就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对它的经营管理开发的成本兜底买单,而我们的成 本都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国外在由中央政府兜底买单的同时还鼓励社会力量的赞助,也鼓励资源的参与,事实上就是减轻中央政府的负担。 实际上我们中央决定要推行国家公园体制就是受到这样的启发。
(摘自2014年10月1日中国广播网)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二者在主要内容和报道角度方面的异同。(6分)
12.(1)相同点:两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国内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引发公众关注这一事件。(2分,如果只能答到“国内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只给1分。)
不 同点:面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这一社会关注的现象,两则材料的报道角度不同。材料一从事件正面积极的一面进行报道,认为公众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空前关注,说明 我国旅游正大踏步进人大众消费阶段,是个利好消息;(2分)而材料二则是从事件消极的一面进行报道,认为景区门票涨价陷人了民众与景区“两头叫苦”的尴尬 境地。(2分)
(2)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景区门票上涨的主要原因。(5分)
(2)景区门票上涨的主要原因有:①景区运营维护成本上升;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③部分知名景区对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④地方财政长期依赖门票收人;⑤景区之间攀比涨价。(5分。一点1分)
(3)为什么刘思敏认为“杭州西湖的免费模式是一个伪命题”?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① 西湖本身四周都没有围墙,也不能建围墙,根本就没法收费,所以不存在免费。②归西湖风景名胜区管辖的西湖边上一些著名景点都收门票,而且门票很贵,从整个 景区的角度来说,并没有免费。③西湖景区免费的只是柳浪闻莺、花港观鱼等几个城市公园,而这几个城市公园并不是西湖的核心价值所在。(6分。一点2分,意 近即可)
(4)部分景区门票价格上涨一时间引起各方热议,如何通过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使景区门票价格更趋向于合理,请结合文本分别给政府部门和景区管理处提些建议。(8分)
(4)① 上级政府部门要进行规定或指导,要充分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的上涨。②上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定专门规划,把纯粹景区建设转向整体旅游休闲环 境建设,防止地方政府对景区“门票经济”的依赖。③政府要对公益性旅游景区开发给予一定财政性支持,进一步完善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推动门票之外收入的增 长。④中央政府对国家级景区建设给予财政支持的同时还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源赞助并参与投资与管理,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从而平抑景区门票价格。 (4分,答出两点即可)
对景区管理处的建议:
① 摒弃“外地人的钱不赚白不赚”的短视心理,着眼于景区的长远发展,提高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避免陷入景区价格飘高、运营成本转嫁到游客身上的恶性循环中。
② 努力创新旅游模式,开发景区旅游的配套产品,打破旅游单一化结构,把旅游产业做大,通过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从中获取更大的整体效益,从而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③ 针对运营成本压力,景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例如适当削减工作人员,适当开展志愿者服务来解决人力问题,从而保障景区可以在低成本、低盈利的空间内运行。
④ 可以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抵补门票收人。(4分,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