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味道
罗 猛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历代不朽之文章我们不仅能看到其色彩之斑斓,正所谓“青黄杂糅,文章灿兮”;我们还能咂摸出不同的味道来,正所谓“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章是可以吃、可以看、可以赏的。文章,有酸甜苦辣,故可以吃;有喜怒哀乐,故可以赏。有些文章读来如同一杯甘洌的泉 水,甜甜的,若莎翁之《仲夏夜之梦》。有些文章读来似一剂猛药,若曹操读陈琳之檄文,武则天阅骆宾王之伐赋。有些文章读来催人泪下,肝肠寸断,如蔡文姬之 《胡笳十八拍》。有些文章读来情意绵绵,幽思不绝,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句话,文章各有各的味道,若中国之菜肴,有川菜、湘菜、粤菜、鲁菜、淮扬菜 之别。
文章味道各异,有酸甜苦辣,当然也有沉闷、晦涩、颠三倒四。有些文章食之如饴,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些既无味又可憎。历代大家对于品味文章之味道有 诸多妙论,如陆机之《文赋》、曹丕之《典论·论文》、刘勰之《文心雕龙》。通观之,文章味道适宜,关键要契合其情、景和事。情有哀情、婉情、柔情、烈情之 别,景有山高水长、惊涛拍岸、皓月当空之分,事有赏玩、游乐、工作、金戈之类。故文章不可一概而论,应因情而发、寓景而立、循事而理。若武王伐纣,千夫所 指,慷慨激昂,旌扬云变;支道林在虎丘讲佛,口吐莲花,妙趣横生,顽石点头。文章味道源泉有三:一应言之有情,须结合景与事,有感而发,宣泄之、流潺之、 回荡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使之余音能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切不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一应言之有物,须因景而绘,绘事后素。若高岗怀古凭吊、 皓月当空幽思、江岸酹酒抒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宜移风易景,生搬硬造。一应言之有理,因事循理,流畅缜密、言简意赅,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切不可拖 沓滞碍、画蛇添足。
文章契情、景、事而作,援笔立就,一气呵成,为作者之梦想。但文章要熬出好的味道来,需要为文者有深厚的积累、深度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文字驾驭能力。要熬出 好文,须经以下工序:一、储材。作者应平常注意积累,广泛储材,做到肚里有货。要广泛涉猎各类读物,尤其经典著作,如经史子集,古今中外的人文自然科学都 应涉猎。歌咏言,诗言志,史铭事,物抒情。同时,应行万里路,广泛接触各类风土人情,观察之、思考之、积累之,做到肚里有货,心中不慌。二、宰割。即应深 入观察其情、景、事,赋物流形,按其所需,从自己日常积累的宝库当中取出合适的材料做相应的加工,手起刀落,若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三、烹 饪。将选择、清洗和宰割好的材料,进行“煎、炒、炸、煮”,凝神之,赋笔之,行文之。有些需要旺火猛炒,如高堤决口,一泻千里;有些需要慢火细炖,仔细斟 酌,若春风杨柳,婀娜百态。四、调味。做菜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调味。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文章的初稿就如同毛坯房,其风格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后来的装修,也即 精雕细琢。是豪放还是婉约,是粗犷还是细腻,是专业还是深入浅出,俱取决于我们对文章的打磨,即调味。文章的咸淡、酸甜苦辣,往往也在我们对文章的雕琢之 中隐现。
( 选自2014年10月《 光明日报 》,有删改 )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关于“文章的味道”,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句话从四个方面概括了文章的四种味道。
B.文章味道适宜,关键要契合其情、景和事,因情而发、寓景而立、循事而理的文章是好的文章。
C.移风易景,生搬硬造会致文章无味,因景而绘,绘事后素可使文章言之有物。
D.有深厚的积累、较好的洞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就一定能熬出文章的好味道。
E.调味,即是对文章进行修改,要精雕细琢,这是使文章有好味道的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歌咏言,诗言志,史铭事,物抒情,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写作目和艺术特色,写作取材一定要从歌、诗、史、物中来。
B.“烹饪”这道工序中的“旺火猛炒”和“慢火细炖”形象地表现了不同的创作方式。
C.文章契情、景、事而作,援笔立就,一气呵成,是作者的梦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很好的说明。
D.“文章憎命达”,文才出众者多是命途多舛,由于他们品味过人生更多的酸甜苦辣,所以更善于打磨自己的作品。
14.文章第二段阐述了哪些问题?请加以概括。(4分)
15.刘勰《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请根据本文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2.BC (A.不是具体指某四种味道,而是泛指不同的味道; D.原文是“深厚的积累、深度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文字驾驭能力”,此外“就一定”表述绝对化; E.四道工序都很重要,说调味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无中生有)
13.A. (广泛涉猎各种读物是取材的一种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一定要”过于绝对,下文说“同时,应行万里路,广泛接触各类风土人情”)
14.阐述了三个问题:(1)文章味道各异;(2)文章味道要适宜;(2)文章味道的源泉。
15. (1)文章要熬出好的味道,需要为文者有深厚的积累、深度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文字驾驭能力(1分);(2)要经过“储材”这道工序(2分)。
(3)刘勰的话表面上是说只有掌握了上千支曲子之后,方能通晓音乐;只有观察过上千口宝剑之后,方能识别武器(1分),(4)但它实际强调的是阅读积累和写作积累的重要性(或:要写好文章,前提是要有素材的积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