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晚安,所有孤独的旁听生》阅读答案
晚安,所有孤独的旁听生
潘采夫
22日的《新京报》报道,在北大和清华这两座校园里,栖息着数千个旁听生,生活困窘,前途渺茫。这些旁听生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有的为了考研,有的纯粹是求知,有的只想躲进这两座著名的像牙塔。
我十年前在河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自考生在我们宿舍里蹭住,四年之后我毕业,听说他到了北大,旁听北大的课程。大概又三四年之后,问起他的情况,同学说曾去看过他,还在北大,但他避而不见,还在门上贴了一纸条敬告来者,说他要发愤读书,无瑕会友,不要找他云云。
看完这则新闻,想起那位大学时候的“寄居者”,心下侧然,为旁听生艰难生存的状态,也为他们渺茫的未来。
文人喜欢讲故事,在很多书里,都会讲在民国时候,瞿秋白、丁玲、沈从文等人在北大旁听的故事,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 人物,青年时代的旁听生涯就成了一个传奇。毛泽东曾以每月8个银元的工资当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事,更是成为不少人励志的圣经。近百年之后,这些人在北大的 艰难困苦已被淡忘,更多平凡的旁听生更是淹没无闻,留下的只剩下了神话一般的故事。仿佛只要到北大去旁听一下,经历一些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磨难”,就可 以起于沼泽之间,成为光耀千古的杰出人物。这实在太忽悠人了。
现在在清华和北大旁听的人里,当然会有“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人物,但这以考研、考博的学生为主, 其他来旁听课程的,成材率低到我们几乎找不到成功案例。当然有人会反驳我,是否成功不能作为评价旁听的标准,就有人是来纯粹追求知识的,比如有的研习古藉 知识,只为了给自己的家族修谱,有人不为考学不为成功,只为了嗅一下北大清华的书香。
如果他们是求成功的,我劝他们另走别路,这条道路基本不通,不要把个人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两个成功的大学身上,这只是一种幻觉,虽然也许有共同的梦想,但你们和那些天之骄子们不在同一个世界。
如果你真的只求知识,我除了表示钦佩,也坚决撼卫你旁听的权利,找老师,学知识,这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天赋人 权。知识是平等的,你并不比那些大学生和讲台上的老师低贱分毫。不少人嘲笑造飞机的农民、推算圆周率或某个数学命题的“民科”、梦想写出另一部“白鹿原” 的半文盲,但我对他们向来多敬一分。这些人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内心却有着崇高的自我期许,并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也许他们追求的东西事实上很虚忘,或根 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但这样的人物,也是伟大的失败者,或可敬的空想家,他们与蝼蚁一样生活的庸人,在精神境界上高下立判,即使他们会被痴笑为精神病。人在 这个世界上,可贵的是有诗意或高远的精神世界。
但还有一些旁听生,他在校园里求着知识,潜伏下来几年不归,老婆和孩子却在家里嗷嗷待哺,他就对家庭放弃了基本责 任。努力追求真知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躲进大学校园里躲起来,忍受着孤独与歧视,却以为避开了社会给予的压力,这只是弱者的幻觉。但是,让他们认清现 实回家,与在校园里画饼充饥,到底哪个更好一些,你我还真难替他们选择。
孤独是旁听生的一大敌人,不管是貌似融恰,还是孑孓独行,孤独和寂寞都时时袭击着他们,那是一种吞嗜人心的负面情绪。如果你遇见他们,如果你愿意,请给他们一个友善的眼神,日常的问候,和平等的沟通。他们是那两座辉煌的校园里的弱势群体。
6、本文中有十个别字,请先指出该字所在的词语,再改正。(20分)
7、文章的题目《晚安,所有孤独的旁听生》有何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8、文章列举瞿秋白、丁玲、沈从文等人在北大旁听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9、如何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可贵的是有诗意或高远的精神世界”这句话?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参考答案
6、像(象)牙塔;无瑕(暇);心下侧(恻)然;淹(湮)没无闻;古藉(籍);撼(捍)卫;虚忘(妄);痴(嗤)笑;融恰(洽);吞嗜(噬);(每处2分)
7、(1)“晚安”,向所有旁听生问好;(1分)(2)“孤独”,写出旁听生们孤独寂寞的精神状态;(1分)(3)表达了作者对旁听生的问候(1分),也表现了对他们的同情、关怀与敬意(1分)。
8、(1)丰富文章内容,说明确有一些大人物,青年时代曾是旁听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的崇敬之情;(2)也为下文作者的观点作铺垫,到名校去旁听,未必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杰出人物;(3)今昔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旁听生实现理想的艰难。(每点2分)
9、评分标准: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观点突出,思维辩证,表达明晰。请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