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的退想》阅读答案
舟的退想
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有了舟。
《圣经·创世纪》中,神对诺亚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洪水退去后,地上一切恶的生命都消失了,诺亚走出方舟,重建以善为根基的生活。这是一个悲惨中又透着一丝温情的故事,那一丝温情便系在方舟之上,舟为先民们提供唯一的庇护。
第一个在舟中作诗的人大概是屈原。我猜想,屈子的最后岁月,有一大半是在舟中度过的。他所度过的时光应当加上“水”的偏旁——“渡过”。在《涉江》中,最 悲哀的诗句都是与舟有关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舟是屈子的知心,屈子心如乱麻,舟也在历史的长河上荡漾,
六朝人的故事总少不了舟。雪中访戴的王子猷,兴趣只在乘舟的过程而不在访友的目的;波涛汹涌中唯有谢安神色不改,处舟中如处平地。《世说新语》中最有名的 故事之一是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 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舟成了考验人格高下的标尺,有限的空间,可见无限的胸襟,同舟又怎能不共济?
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中写成的呢?我想,大概是不会少于三四成的。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大约是在舟中获得的。路易·加迪在《文化与时间》一书 中为中国文化中强烈的时间意识所惊叹,原因很简单:困居在石头城堡里的欧洲人孕育出了空间意识,而寄身于舟中唐代的诗人们最大限度地从舟的身上汲取灵感。 最后,舟成为他们生命的归宿。李白的最后一夜是在舟中度过的。他为了捞水中的月亮失足落水,谪仙终于回到了天上。杜甫也是在舟中告别了他深爱的世界,“亲 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少年王勃覆舟而亡,像一颗流星划过初唐的天幕,对于这位早熟的天才而言,这样的结局幸耶?不幸耶?千年之 后,在遥远的英伦岛国,也诞生了一群舟中的诗人:雪莱、济慈、拜伦、华兹华斯……他们虔诚地把名字写在水上,因此永恒。
宋代最爱坐舟的当推东坡。出三峡,游石钟山,观赤壁,赏西湖,谪海南,哪一次离得了舟?可以说,铭刻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是东坡与小舟共同完成的。在东坡 的理想世界中,舟亦为不可缺少的道具——“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东坡已明确地区别出,陆上生活与舟中生活并非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差异。 陆上的生活“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舟中的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对立。在陆上,生命向世界关闭;在舟中,生命向 世界敞开。
绍兴是舟的王国,周氏兄弟都是在舟中长大的,舟的行程是无痕的,水上的波纹分了又合,无痕的舟路却在心灵中留下最深的痕迹。波心荡,冷月无声,舟中的人生 容易导向虚无,河边没有系舟的树,舟上没有入水的锚。舟貌似轻巧,内心却是沉重,轻舟中的周氏兄弟写下了分外沉重的文字。到了后来,是否人在舟上已经不重 要了,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舟上的心境。行过了多少急流,多少险滩,避过了多少礁石、多少漩涡?
当诗人们认识到人生的实质是“逆旅”的时候,那颗并不怎么坚定的心便开始了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那么多的桥供我们轻轻松松地走过去,我们不得不乘舟,在舟中咀嚼生命的轻与重,在水声和星群里让眼睛放光。舟驶得越远,看到的景象就越丰富,
体验像金箔一样延展出宽广的幅度,几乎有可能覆盖在屋中所获得的所有体验。
走进舟中,便意味着开始一场前途叵测的精神跋涉。
我喜欢这样。
14.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15.简析文中引用《世说新语》中华歆、王朗的故事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4分)
16.屈原与苏轼相隔千年,就本文看来,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17.作者认为舟中的人生“前途叵测”,却又“喜欢这样”,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分析说明。(6分)
18.本文引述路易·加迪的话,认为中国文化有强烈的时间意识,而石头城堡里的欧洲人孕育出空间意识,你认为如何? 请举例阐述。(7分)
参考答案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舟中获得的体验比作金箔。表现了舟中获得的经历体验珍贵而丰富,这是呆在屋里的收获所无法比拟的。
15.证明在舟的有限格局下,在危难时刻,可以显示出人品的高低;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16.他们在舟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写了许多与舟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和他们本人都流传不朽。
17.不矛盾,虽然在舟中的人生往往波折起伏,容易导向虚无,不如在陆地上安定平稳,有许多 未知因素增加人生的不确定性;但是只要在舟中,就开始了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世界更加开阔自由,人生体验更丰富更有价值,使人更清楚地了解人生,认识生命。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