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叶延滨《灯火的温情》阅读答案

时间:2015-07-02
叶延滨《灯火的温情》阅读答案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 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 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 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 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 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我读高中时正值“文革”,深夜值班站岗,四 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无知,反而坦然。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 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 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 是:荒野无灯。沉沦往往从这一刻开始,酗酒是常用的方式,借以逃出这片荒野。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 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 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 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
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写人生感受的文章,用了            的手法。初读此文,可以明确写作对象表面是          ,实际是写          ,是从写灯写起的。再读文本,就要带着一个统领全篇的问题去读,即“                         ”。并在这个问题的统领下来分别思考文章后面的题目,以防止答题时只顾局部不管整体或者是断章取义。
文章主旨: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案】第一个是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答案非唯一,但要言之成理)



二:
诊断
这是一篇写人生感受的文章,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初读此文,可以明确写作对象表面是灯,实际是写人生的感受,是从写灯写起的。再读文本,就要带着一个统领 全篇的问题去读,即“作者借灯写对人生的什么感受”。并在这个问题的统领下来分别思考文章后面的题目,以防止答题时只顾局部不管整体或者是断章取义。
20.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命题解密](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2)命题方式常常是“文章开头(结尾、第几段)写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之类。
[解题秘诀]一般要从两个方面回答——内容和表达技巧。
(1)分析题目指向的段落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分析该段落对表现内容或主题的作用。[这一点是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主题表达的角度来分析开头的作用,就需要学生有整体意识,不能将开头与文本主题割裂开来。]
[案例]
(1)通过写对黑暗的熟知、经历,来反衬出灯火的温情,为下文的讲述做很好的铺垫。[该答案未能很好概括出开头写法上的特点,讲出了铺垫,但具体为什么做铺垫,没讲清,缺少从主题的角度来答题的意识。]
(2)以大家都曾有过的经历切入话题,使读者不觉得陌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了铺垫。[该答案概括出了开头写法上的特点,但依然缺少主题意识。这类答案很多,说明学生普遍缺少这种意识。]
[参考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1. 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命题解密]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就不仅仅是理解其字面意义,要注意对其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多重含义的 理解把握。[江苏08考纲文学类文本没有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考点,但重要词语的理解与重要语句的理解密切相关,这类题目依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这 类关键词往往与文本主旨密切相关。所以从理解文本主题角度考虑也好,从答题的角度考虑也好,都需要把它与主题联系起来思考。]
[解题秘诀](1)找到该词语所在的位置;
(2)明确该词语所在位置前后讲述的主要内容,即语境;
(3)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意义。
[案例]
(1)第一段是指在现实的黑暗中,没有光亮的指引,没有心理的依靠;第三段的是指在人生失意与迷茫中,找不到价值引导,找不到出路,没有了方向。[该答案未能联系语境,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未能与文本紧密联系起来思考,使答案偏离了方向。]
(2)第一段指人记忆中的对黑暗环境的感受;第三节的指环境和心境中无靠无助的感觉。[两次“荒野无灯”,分别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只有讲清楚了分别是哪两种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在这里,无靠无助的感觉在哪里形成的,没讲清楚。]
[参考答案]
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22. 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命题解密]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什么是重要语句?重要语句,多是指结构复杂、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统摄全篇或提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例: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有什么特点?往往具有“言外之意”,实际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观点。
题目的呈现方式是什么?有“解释句子的含义”、“提示句子的深刻含义”等。
[解题秘诀]
(1)解释句子的意思,使其明白易懂,含有比喻或象征等手法的句子要说出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等;
(2)分析该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可从“表现了作者什么观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揭示了什么哲理”等方面来分析。!!!特别注意:要重视对“言外之意”的把握。第二点一般是言外之意。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5分)
[命题解密]探究即“探索研究”,是一个“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的学习、研究过程。探究题的特点是:
(1)探究类试题的内容是有疑难,甚至是有争议的,即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
(2)试题的答案一般不是唯一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能否发现作品的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
!!!特别注意:由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试题将不可能是全开放性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首先是哈姆雷特”,因此,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解题秘诀](1)评价作者介绍的人生态度;
(2)结合文章谈自己的做法并加以阐释。
!!!特别提醒:尽量联系作者的观点。
[案例]
(1)不同意。因为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如果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会尽力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困难斗争,不依赖帮助,不使自己失去信心,等待别人的援助之手给我力量,去战胜困难。[有矛盾。对文本主题理解不到位。]
(2)不同意。因为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我会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激,直面人生,找到温情。[仅谈到一个方面。对文本主题理解不全面。]
(3)不同意。因为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我不会丧气,会静静地接受,等待冲破黑暗的那一刻。[谈了两点,有自己的思考,但对文本主题理解体现不出。]
(4)不同意。因为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我会在黑暗中寻找方向,通过阅读及思考改变自己的心境,令自己从容面对困难。[观点消极,对文本理解不深入,缺少具体、明确、正确的观念指引自己。]
(5)这些做法无可厚非。当孤绝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解脱,我可能也会这样,因为本能不受理智控制。但我不会一直这样,一段时间后我会寻找灯火,来真正温暖自己。
(6)这是无奈之举,若能解脱,也未尝不可。如果是我,文中所写“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选择,但这是一种最高境界;像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洒脱。[观点含糊不清。对文本主旨理解也是浮于表面,支离破碎。]

相关文章
上一篇:朱奚荭《一碗面的悲与喜》阅读答案
下一篇:梅苑散文《墙》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