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黄伟宗《清远飞霞》阅读答案

时间:2015-07-24
黄伟宗《清远飞霞》阅读答案

清远飞霞(节选)
黄伟宗
我爱清远是因为它有飞霞;我爱飞霞,是因为它在清远之中。
清远飞霞,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理想境界,又是一个现实的境界。
清远古名中宿,顾名思义,是中间歇宿的意思。古时从中原进入岭南,顺北江乘船至广州,清远正好是中途投宿之地,中宿由此得名。而中宿何时,又为何易名清 远?有待考察。在我看来也是从中宿而来的,因为古时背井离乡、远游旅行的人,大都是商贾之类的谋生者,或者是失意的文人骚客,坎坷曲折的旅程和人生历程, 使他们大都有一种饱经沧桑的游子心态,与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感慨共鸣,从而在中宿之后,忙中偷闲,苦中作乐,动中寻静,闹中得雅。此地的良 辰美景、山水风光正合精神需求,一如陶渊明所写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是又清又远,从而谓之“清远”。
飞霞风景区包括三个景点:飞来寺、藏霞洞、飞霞山。
历史最悠久的是飞来寺。寺在与飞霞山遥遥相对的飞来山上。山腰树林中有一巨石,呈狮子形状,被称为狮子石,又被称为飞来石,因为它底部小,石面大,像是一 块飞来的石头叠上去的样子。相传古时有位云游和尚路过此处,用线从大石与底石交叠的石缝中横过,竟可畅通无阻,他惊叹是罕见的天外飞来之物,由此顿悟“佛 意”,在此定居下来,建立寺庙,取名“飞来寺”。飞来寺红墙绿瓦,周围绿树成荫,同飞来石一样从林海中冒出,上下对应地连成双鹰飞临青山的姿势。更妙的 是,飞来寺和飞来石所在的飞来山下,滔滔的北江绕过山脚,江面从宽转窄,流过此山后即又江开水阔,形成了一道长峡,名曰“飞来峡”,使得整座飞来山连同其 上的飞来石、飞来寺,像一条方舟一样,在茫茫的水面上“浮动着”。形成了既是自然美景,又是其味无穷的人生意境。它昭示着:自然美景与人生世态,似乎是同 境同理,都是“飞来”,都在激动;美在“飞来”中,也在浮动中。“飞来”是寄寓,浮动是变迁,但两者都是生命,是永恒。
如果说飞来寺的胜景有佛家的气韵,那么,藏霞洞可以说是具有道家风采的一方天地。从登上北江码头开始,行人所走的登山路都是曲折的、断断续续的石阶路,全 是一番“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景致。尤其是沿途浓荫覆盖,清新阴凉,漫步而上,时转时折,真乃曲径通幽。更妙的是沿途有条小溪,时有潺潺流 水蜿蜒而下。有时阳光穿过林隙叶缝,像乐池奏出的美妙旋律,切切沙沙。伴之莺莺鸟语和沁人肺腑的缕缕花香,真是天下第一幽径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条幽径中, 人们观赏到躲藏在绿林或白云深处的美景:禺峡山亭、观海亭、达观亭、一片天、梅亭、知水仁山亭、桃源亭、锦霞禅院、藏霞牌坊等景点,真是名副其实的“藏霞 善径”!仅从这条山道和景点的名称,人们便可品出其中道家文化的意味,但它不仅如此,而且具有更深更广的哲理:人在霞中心境清,霞在人中意更远;藏中有霞 景更霞,霞在藏中藏更深。
穿过飞霞通津坊,即进入飞霞风景区第三个景区——飞霞山。个个景点,沿山而上,经登极桥、登峰桥,穿飞霞古洞进轩辕黄帝祠,再经宝径亭、凤凰楼、纪公亭, 进入修行精舍,直到山顶摩天长天亭,真可谓九重风景九重天!这个景区的中心是飞霞古洞,这洞实际上是座寺庙。这寺庙的建筑自成一格,是沿山而上的层层结 构,每层既可独立,又是互有连接贯通的,每层有不同的用途,祭奉不同的神佛。特别有趣的是,这里所祭奉的神佛,为儒、道、佛三教之至尊。中国之寺庙,多是 以教而立,此地三教共祭于一祠,实是罕见。其实,从上述飞霞山的景点名称来看,也可见三教融合的意蕴。飞霞山以这种罕有的祭祀方式,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兼容的文化意识。试问:飞霞山之飞霞在何处?应该说,在山上的每个景点每重天,又在每个游人的人生旅程中。要真正无愧人生,就要有更多更大的飞霞似的人生 追求,此生就不是过眼云烟,而是永恒的人生。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理想的清远飞霞的境界。
16.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清远”一词的来由?(4分) 
17.作者以“清远飞霞”的三个景点为中心,各个景点的特色是什么,又揭示了怎样的文化内涵?试简析之。(5分) 
18.文中有“人在霞中心境清,霞在人中意更远;藏中有霞景更霞,霞在藏中藏更深”的七字句,请你用通俗的语言作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6. (4分)既扣题(或照应“清远飞霞是一个整体”句),又借地名道出“清新淡远”的意境,为下文写“飞霞”三景作了整体上的背景铺垫。(意近即可)
17.(5分)⑴飞来寺的景点特色是“奇”,揭示的是“人生都在激动、美在浮动、寄寓和变迁是永恒”的哲理禅意;⑵藏霞洞的景点特色是“幽”(曲径通幽、 曲折、深幽等),揭示的是“心清意远”的道家内涵;⑶飞霞山的景点特色是“神”(神秘、奇妙、高、重重层层等),揭示的是不断追求、争取永恒的人生价值理 念。(答案灵活,意近即可)
18.(6分)人在胜景中才能心境得清,胜景要有人欣赏才能意境幽远;人的心中本身要有美的质素才能欣赏出外界的景色之美,只有美景常投心上,你的心灵才能变得深远雅致。(意近即可)

 


相关文章
上一篇:《马可:只想做与时尚无关的真正的衣服》阅读答案
下一篇:梭罗《禽兽为邻》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