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王英琦《看社戏》阅读答案

时间:2015-07-14

看社戏

王英琦

昏黑的天,刚生出第一窝星崽儿,女房东小桂子便急匆匆地喊我去看戏。我旋即抱起儿子出了门,汇入四乡八村看戏的人流中。

我们赶到时,已是锣鼓喧天,观者如墙,开戏有一会儿了。近台早已没了空,我抱儿正急得上钻下拱,旁边一位大嫂挪了挪地方,让我进去。

今晚的戏是大刀王怀女。我承认,我并不能听懂所有的戏文,我也不是生、旦、净、丑都耐烦看。戏剧中,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飘样的小碎步,以及不瘟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

儿子却喜欢看戏里的行 头及翻跟头。只要那个武丑一出来,他的小眼珠儿便恨不能飞出来,随着那武丑的一翻一腾一踢踏,他小人家也跟着乱动弹,瞎使劲。然而那武丑的翻筋头,却每令 我心悸发怵,台面恁小且又恁不平,他要稍有闪失,一个筋头岂不砸了大家?可是那武丑无论怎生地翻,却也是能贴台边儿稳稳地刹住。

我最怕的是老生老旦出 场。我心烦地盯着台上的一位老生,看得快打熬不住时,霍地一阵咚咚哐哐聒动天地的锣鼓弦钹骤响,随之一个手持大刀,腰间插满了彩旗的武旦,破帘一掀上了 台,碎步疾疾老道地走了一个大全台,继之一个漂亮的大亮相。但见她翻过青龙战袍,耍过一阵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骂而去。老生被骂得连连向后台去。我感到大 欣慰,却同时生了点小遗憾,那武旦的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这一偶然发现,使得我在后来,老爱盯着旦角的手看,并无法不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

台下的观众却不理会什么兰花指。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尤其是那个身怀技的武丑,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头,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

次日,锣鼓家伙响起得更早。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 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 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 豫剧感到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到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 肓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这“荒村鄙邑”,杂夹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 地来了心血,抱儿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 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 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们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殊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住,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 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 人戏瘾头的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 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 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注]①王英琦:女,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安徽寿县人,1954年生于合肥。

1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4分)

1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章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6分)

(1)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

(2)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利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1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4.文章倒数第三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豫剧剧目繁多;生命力强;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地域流派众多。(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12.(1)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答出两种方可)特写旦角演员的手很粗大,表现他们练功之勤奋、生活之艰苦,也反衬其技艺之精湛。(2分)

(2)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答出一种即可)描写自然环境——时间离天黑尚早,表现农民们看社戏的热情之高、精神生活需求程度之高。(2分)

13.①通过动作描写(如武丑),表现了艺人们技艺的纯熟和对艺术的虔诚、执著。(2分)②通过外貌描写(如猫儿脸姑娘),表现了艺人们实际境况的窘迫。(2分)③通过语言描写,(如与青衣少妇的对话),表现了艺人们生活的艰辛。(2分)

14.①豫剧不搭架 子,不宥陈法,土极俗极,兼收并蓄,不分调名,地域流派众多,适合各地农民的需要,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②豫剧拥有“风雨无阻”的热情的广大农民观 众,将其视为劳作之余的娱乐,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③豫剧拥有一批不顾生活艰辛,“十分地卖力,血气沸腾”,执着地追求艺术的朴实的演员,是其生命 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④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是最本质最不朽的。⑤文艺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接地气,接近人民大众,才能为大众所喜 爱。⑥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一如本文中的村民对看社戏的渴望。(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两点给6分,答对三点给满分8分)


相关文章
上一篇:《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阅读答案
下一篇:聂兰锋《秋红》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