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宋濂《看松庵记》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22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 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 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 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 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考查的四个文言词语“茹”“秀”“被”“狎”都 是中学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实词,且都是多义词。正确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文意,因为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是要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其次, 要准确把握这几个文言词语的词义,尤其要了解常见常用的义项;另外,还要分析每个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是否符合文意。“茹”,在文言中常见的义项有“蔬菜 的总名”“吃”“猜度”等。在“采之可茹”这句话中,根据上下文,“采”的对象是“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因此“茹”很明显是“吃”的意思,与成语“茹 毛饮血”中“茹”意思相同,A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被”,有“被子”“遭受”“施加”等意思,还可以是表示被动的介词,但在“被鹤氅衣”中,这些义项都不合适。“被”的宾语是“鹤氅衣”,因此“被”应该是“穿着”的意思,通“披”,这是通假的用法,后文“支九节筇”中的“支”也可以帮助考生作出判断,C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狎”在文言中主要有“接近”“亲近”“熟悉”“狎玩”等义项。在“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中,首先要理解句意,“鄙世之胶扰”是指看不起世上的纷扰,“不之狎”是宾语前置句式,即“不狎之”,从上下文意看,“狎”当是“接近”之义,D选项的解释是正确的。“秀”在文言中主要有“开花”“秀美”“高出”“优秀”等义项。文中“皆竞秀献状”是用来说明“东西北诸峰”的,因此“开花”之义是不正确的。在这里,“秀”当是“秀美”之义,因此B选项的解释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考生错答此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对D选项的错误判断就是因为对“狎”的基本意义和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式把握不准;二是对上下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不如因善遇之

B.蛟龙潜于其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的“因”“于”“而”“乃”是四个常见的文言虚词。A项中的“因”在“人因号之为‘匡山’”中为副词,“于是”“就”之义;在“不如因善遇之”中为介词,“趁机”之义。因此,这两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是不同的。B项中的“于”,在“蛟龙潜于其中”中为介词,表示引进地点或处所;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中也为介词,放在形容词“急”之后,表示比较。因此,这两句中“于”的意义不同。C项中的“而”在“可挈尊罍而饮”中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虽也是连词,但表示转折关系。因此,两句中“而”的意义不同。D项两句中的“乃”都是副词,表示“竟然”的意思,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原因是文言知识积累不够,阅读文 言文时缺乏语感,不能准确理解句子意思,或者缺乏语法分析,对结构稍复杂的文言句子辨别不清,以致错误判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如“人因号之为‘匡山”’, 从上文介绍山的形状特点到这里,顺势介绍山的名称,应该很容易判断出“因”的意思;“可挈尊罍而饮”,从结构上分析,两个动词表示两个动作前后相接,也很容易判断出承接关系。当然,错答本题的考生,也有的是因为对已学过的文言文篇目掌握得不够牢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答案】C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选出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对“匡 山”和“松树”这两个要素的准确.把握是做好本题的关键,同时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原文。第①句“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的上文是“山多髯松”,因此这 一句很明显是描写匡山松树的,是符合题意的。第②句“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的上文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其主语是“松上薜萝”,而不是“松”,因此这 句是不符合题意的。第③句“嘉树帖帖地上如荠”,从上文“南望闽中数百里”看,这句是描写匡山之外的树木的,并且也没有指明是否为松树,因此这句是不符合 题意的。第④句“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的上文是“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因此这句是来描写匡山松树的样子的,用了比喻的手法,这句是符合题意的。第⑤句 “日歌吟万松间”,是说章三益每天在松树间吟诵,虽然提及了松树,但不是对松树的描写,因此是不符合题意的。第⑥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的上文是“髯 松似解君意”,可以看出,这句是用来描写匡山的松树和章三益的交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这句是符合题意的。根据以上分析,在六句话中,只有①④⑥是符 合题意的,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考生错答本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注意题干中“匡山”和“松树”这两个要素,因此在筛选时标准不明;二是对 题目中选择的每句话,没有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如第②句“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如果不联系上文仔细分析,就很难发现其描写的是“松上薜萝”,而不是 “松”;第③句“嘉树帖帖地上如荠”,虽然写的是树,但联系上文“南望闽中数百里”才能发现,这句是描写匡山之外的树木的。而第④⑥句,虽然句子中没有出 现“树木”之类的字眼,但从上文不难发现两句话都是描写匡山松树的。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答案】B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的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选择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表达对文意的概括分析。A项主要是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涉及匡山的位置、匡山得名的原因以及匡山的景色,是符合原文意思的。C项主要是对选文第三段的理解和分析,章三益读书之余,游历三亭,在松树间吟诵,与松树心意相通,深得看松之趣,并把庵舍命名为“看松庵”,因此C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D项主要是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和分析,龙泉人士不理解章三益的做法,认为他这是避世隐居,而宋濂却通过松树和其他植物的比较,认为只有松树才是具有坚贞节操的,章三益在匡山和松树在一起,也是在磨砺品格,将来做官也会建功立业,泽被生民,因此D项也符合原文意思。B项主要是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原文,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的不同特点盖了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和环中亭等三个亭子,其中“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的只有环中亭,而选项中“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紧接在三个亭子后,使句意成为章三益在三个亭子中“弹琴、下棋、喝酒”,这与原文不符。且原文中只说“可以”在环中亭弹琴、下棋、喝酒,选项却将其说成既成事实,因此B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根据以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是因为没有深入仔细地阅读文本,对于一些关键信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准确的分析。另外,考生基本知识积累不足,对某些实词虚词不解其意,对有的句式句意不明就里,也是失分的原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②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答案】

(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句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和对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情况。本题从选文中选取了两句话作为考查内容,每句话中的考查点比较多。第一句中“负”是“具有”之义,“济世长才”是“救世的优异才能”,“树”可译为“树起”“建立”等,“戈矛”泛指武器,“有意”可译为“希望”“想要”等,“自见”可译为“显露自己”。第二句中,翻译的重点是“其”,指“那些”;“凌岁寒”是“冒着每年的严寒”,关键是对“凌”的理解;“不易行”是“不改变品行”,关键是对“易”的理解;“求君之志”中“求”可译为“推求”“探求”;“每托之以自厉”中“托”是“依靠”“凭借”之义,“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自厉”即“磨砺自己”。对每句话,不仅要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且要求句子通顺。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对一些关键词语理解不够准确,如“负”“济”“见”“凌”“易”“求”“斯”等,或者对一些句式理解不准,如“非松也耶!”,这是一个反问句,表示感叹语气,后有感叹号,可是不少考生将其翻译为否定判断句,意思正好相反了。另外,不少考生没有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导致翻译错误,如“章君”是章三益,“昔之君子”是古代的君子,“求君之志”中的“君”还是章三益。


相关文章
上一篇:《鲜花贯穿于宋人生活中的繁忙景象》阅读答案
下一篇:施蛰存《真实和美》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