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张伟《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21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 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 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选自《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 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知识分子不被尊重的惋惜。

B.本文描写林庚先生上课时的穿戴、神态、手势以及堂下鸦雀无声的情形,意在从侧面表现其上课的认真和精彩。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也恰从侧面表现了他在政治方面的麻木和对学术的专注。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公众视野关注,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文后的相关链接不属正文,既链接,则有其用。请以链接(2)为例证明上述观点。(6分)

(3)文中为什么要引用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对其“隐退”的表现和内涵作具体的阐释。(8分)

 

【答案】

(1)B  E (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D给1分)

(2)这一链接内容主要交待了林庚先生喜欢玩具、亲近孩子、酷爱放风筝的生活情形,是对林庚先生退休生活的补充丰富,从另一个侧面刻画了林庚先生的退隐形象,进一步赞美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单纯的高尚品德。(6分,内容概括2分,作用分析每要点2分。)

(3)①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或为学生,或为同事,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三人身份地位不一般,评价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④引用多人多侧面的评述,有助于多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品质。(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4)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隐退既指林庚先生的生活状态: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②淡出了公众视野,③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他是谁。④辞世的消息被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隐退也指林庚先生内在的精神气质: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③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态度温和而不激烈。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追求单纯的快乐。(8分,每个方面4分,每个方面能概括出2个支撑材料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 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细节。结合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避免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既然是相关链接,则有其用。这一链接内容主要交待了林庚先生喜欢玩具、亲近孩子、酷爱放风筝的生活情形,是对林庚先生退休生活的补充丰富,从另一个侧面刻画了林庚先生的退隐形象,进一步赞美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单纯的高尚品德。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从内容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依次分析作答。“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3.【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传记中引用他人的评述的,其实就是回答侧面描写的作用。答题基本方向有三:一是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二是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三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试题分析】本题为含意理解与探究综合题。“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隐退既指林庚先生的生活状态:也指林庚先生内在的精神气质,然后从文中寻找各自的依据,每个方面能概括出2个支撑材料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全面,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此题得分的关键。


相关文章
上一篇:周先慎《简笔与繁笔》阅读答案
下一篇:《苏轼的故乡观》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