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刘禹锡诗的“斯须炒成满室香”》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刘禹锡诗的“斯须炒成满室香”,由于使用“炒”这个在唐代极为罕用的字,后世人误解绿茶的炒青工艺起源于唐朝,甚至茶界专家推定为西汉。

茶叶加工历史不能脱离中华的饮食(烹饪)历史进行孤立研究。历史上,任何茶叶加工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甚至新茶类的出现,都是在食品加工烹饪技术突破 和存在后才出现的。东汉的《说文解字》还未见“炒”字,其后南朝的《玉篇》也无此字。宋代的《广韵》和《集韵》中出现的“炒”,涵义意想不到的是“熬”, 不是烹饪技法中的“炒”,更不是今天从字面上理解的茶叶加工中炒青的“炒”。

从《礼记》

    从中国烹饪历史及文字演变,基本可以排除“炒青”工艺出现在唐朝及唐之前。根据一些模糊的史料可以推想,“炒”作为一种烹饪技法,在南宋很有可能小范围出 现,应出现在皇宫、贵族和大都市高档的酒楼,民间并未见记载。南宋陆游《安国院试茶》诗后自注:“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 矣!”,这里的“炒青”应该是对当时散茶颜色或者外形特定的描述,也不能理解为是绿茶的一种杀青工艺。

       元朝王祯的《农书》对于茶叶加工的描述,是史上首次明确出现揉捻以制作条索形散茶,但是,杀青部分仍是蒸青。明中期嘉靖年间《茶谱》,勉强算是首先提到茶 叶加工意义上的炒青,但也只用了“炒焙适中”四字。一直到万历时,《茶录》、《茶经》、《茶疏》和《茶解》等才对炒青茶制法进行详细地描述。

       回到“炒”在宋及宋以前的本意“熬”,其实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简陋的茶叶杀青方式,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泡青”或者“煮青”,方法是将茶叶直接放入开水中几分钟杀青,是一种脱胎于“羹煮”的原始茶叶食饮方式。由于此法存在缺陷,目前几无人使用。

       绿茶的加工方式的演变和改良,今天已经很难说是谁在确切的什么时期发明的,更科学的说法应该是同时期内不同的茶叶加工方式并存,但是,不能脱离当时烹饪食 饮技术的大前提。只是优良的制法,或因为加工便捷、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或获得茶客的肯定和追捧而得以推行。

       什么茶才是中国茶的代名词,绿茶应该是一个不二的选择吧。中国人形成了强悍的“绿茶思维”,大部分中国人只要说到茶,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是一杯热气腾腾、 淡绿清亮的绿茶。历史上,也只能是通过茶叶的形状来区分茶叶,团茶、饼茶、末茶、散茶,六大茶类一直到清朝才齐全。即使是建国以后,六大茶类的划分也透露 出“绿茶逻辑”,这种思维定式无处不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口味的形成和嗜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绿茶在甑甗的蒸汽氤氲中,形象清晰地注入中国人的茶盏之中,成为中国人喜爱了一千多年的茶。最近 十多年来,绿茶的霸主地位不断受到其他茶类的挑战,消费市场的格局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但是,谁能笑到最后,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6.下列对茶叶杀青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陆游所说的“炒青”,应该是对散茶颜色或外形的描述,不是绿茶的杀青工艺。

B.元朝王祯的《农书》描述了以揉捻制作条素状的茶的茶叶加工方式,仍采取蒸青的杀青的方式。

C.万历时《茶谱》、《茶经》、《茶录》等菱,对炒青这种制茶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D.“煮青”是较为原始的茶叶杀青方式,脱胎于“羹煮”,由于有缺陷,目前基本无人使用。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禹锡的“斯须炒成满室香”诗句中使了“炒”,让茶界专家误解绿茶的炒青工艺起源于唐朝,甚至更远至西汉。

B.食品加工烹饪技术的突破和存在,是茶叶加工技术出现和提高的基础。

C.宋元时期的饮食著作中并没有发现“炒”作为烹饪加工的确切记载,但是出现了具备“炒”的功能的圆底薄铁锅。

D.一些模糊的史料记载了“炒”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一定时期食饮技术条件下,

B.优良的制茶方法得以推行,是因为其加工便捷、效率高、成本低而受到茶客的和追捧。

C.绿茶是中国茶的代表,中国人具有强悍的“绿茶思维”,建国后六大茶类的划分也透露着“绿茶逻辑

D.中国人一千多年来喜爱绿茶,造成了绿茶的霸主地位,即使这种地位近十多年受到了挑战。


参考答案 新炬吧考试网(www.xinjuba.com)整理

6-8:CBB


相关文章
上一篇:《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阅读答案
下一篇:《土贡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