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刘小晴《有意和无意》阅读答案

时间:2016-03-09

有意和无意

刘小晴

凡作书写字的人似乎都有这种体会,偶尔闲窗自适,兴之所至,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但一遇正经创作,一意求好,却往往写不出如意所愿的 作品。 这里面有心理上的因素,刻意求工便会产生拘谨的心理,反不如随意挥洒来得顺手。古人常喜酒后作书,苏轼自谓:“吾醉后辄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 也。”怀素也有“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的传说。这种借酒助兴的创作方法实际上要造成一种轻松自如的气氛,驱散拘谨心理,从而进入一个超然于法 度之外的虚静境地。

基于以上原因,古人提出了“无意”的创作方法。一个书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太拘,著意则滞,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贵在我顺笔性,笔随我 势,心手 相合,意法交融,便能超然于法度之外,于“无意”中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地。傅山《霜红龛集》中云:“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 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由此可知,“有意”之书有“工”的特点,“无意”之书有“不求 工”的特点,“有意之书具理性的把握,“无意”之书有自然的天趣。

晋人行书,流传下来的墨迹只不过是一些尺牍、便条,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随意挥洒,故百态横生,意蕴无穷。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 的《争坐 位》、 《祭侄稿》亦只不过是一些手稿,这些稿书,意不在书,在创作心理上完全超越了法度的束缚,达到了创作上的绝对自由,看似无意却意蕴无穷,看似不工却不离规 矩,在“无为”中得不求工而工的效果。诚如刘熙载《书概》所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由是观之,“不工”、“无意” 只是一种假象,正是由于作者在深厚的功力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无法”不是没有法,“不工”不是不能工,而是意不在书,不设成心,因势变化,以成其 妙。

“有意”之书,很讲究法度,也很讲究形式的和谐,在意蕴上它追求情与理的统一,因此具有一种人工之美。这种人工之美越亲近自然就越显得高级,背离自 然愈 远,就愈易被法度所缚,愈易走向形式主义的泥淖。王羲之的书法,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在情致上,它接近于真切,在姿媚上它趋向于自然,因此他的书法艺 术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唐人楷书,虽规矩法度极为严格,但在情致上却过于端庄严肃,背离自然较远,故比晋人法书要略逊一筹。至于“馆阁”小楷,则全被法 度所缚,绝无自然的意致,虽严密精到,但格调已降。由此可见,“有意”的创作方法偏重于情理,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它以其自身的特点,赢得了历代许多书家的 青睐。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董尺牍》中云:“今人论书,以颜公三稿皆信手点窜所为,故谓不加意之书更妙。然亦不可以概论也。有加意而愈妙者,有不加意而 愈妙者。若概以不加意为工,则亦非持平之论耳。”加意而愈妙者,偏于人工之美;不加意而愈妙者,偏于自然之美。从而形成书法创作的两大流派,前者重理性, 后者重感性。

性格不同的人一般采用的创作方法也不同。但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尽量向对方靠拢,不可一有一绝无,否则便会滑向形式美的反面。我们必须记住, “意”必当以“法”为本,“情”必须以“真”为尚,否则就会使作品带上 “虚情假意”的色彩。一些不合情理,只图形式变异的创作,一些只想表现自我而置理法于不顾的所谓创新,只能显示出他们混乱和扭曲的心理,产生这种心理的根 本原因在于他们否定了传统与规律,博浮誉于一时,贪捷径于咫尺,如此,则定然造就不出真正的书家。(原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作书写字若一意求好,刻意求工,会因心理拘谨反而写不出如意所愿的好作品。

B.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等只不过是一些手稿,其意不在书,但最终成为“无意”之书的典范作品。

C.“有意”之书越亲近自然就越显得高级,越远离自然就越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

D.唐人楷书、馆阁小楷因其离自然较远或缺乏自然的意致,在艺术境界上远逊于王羲之的书法。

E.不同性格的人在书法创作上一般会根据性格采用“有意”或“无意”的方法,但不管如何选择,都应避免走极端,不可一有而一绝无。

2.下列关于文中引用的古人言论的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述苏轼的自述及怀素的传说,突出了酒后作书的神奇效果,揭示了古人喜欢酒后作书的原因。

B.第2段借傅山《霜红龛集》中的论述,既指出了“有意”之书与“无意”之书的特点,也揭示了书家创作不出如意所愿的作品的原因。

C.第3段引用的刘熙载《书概》中“不工者,工之极也”一语,道出了“无意”之书“不求工”的实质,“不工”不是不能工,而是要在“无为”中得到不求工而工的效果。

D.第4段中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董尺牍》中的论述,指出了“有意”与“无意”两种创作流派均能创作出精妙的作品,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

3.“有意”和“无意”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请分点概要列举。

 答:                                                                                         

4.结合全文,简述一个书者自身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创作出“无意”之书?

 答:                                                                                       


参考答案 新炬吧考试网(www.xinjuba.com)整理

1. AD(  A项漏了“往往”,过于绝对。D项“远逊于……”错,唐人楷书只是比晋人法书“略逊一筹”)

2.A(引述的苏轼、怀素言论的目的在于说明“刻意求工便会产生拘谨的心理,反不如随意挥洒来得顺手”)

3.“有意”和“无意”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 方面:⑴前者求工,后者不求工;⑵前者讲究法度,后者超越法度(或“超越了法度的束 缚”或 “超然于法度之外”或“意法交融”);⑶前者重理性(或“追求情与理的统一”或“偏重情理”),后者重感性;⑷前者作品具有人工美,后者作品具有自然美。

4.⑴要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书者要从“有意”入手,以“法”为本,熟练掌握、运用好法度,形成深厚的书法功力,先求工而后才能求不工。

⑵要有良好的创作心理。书者要克服心理拘谨,摆脱法度的束缚,超然于法度之外,进入自由创作状态,做到意不在书,不设成心,心手相合,意法交融。


相关文章
上一篇:《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及中国的国风》阅读答案
下一篇:《从Made in China到Cultured ①in China》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