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言文阅读答案 >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15-07-10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 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玄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 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     视:看       

  B. 不啻增二十倍焉           啻:仅

  C. 闲廛未尽居也             廛:房屋    

  D.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率:遵循

   答案A(比较)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           夫夷以近

   B. 即量腹而食                       吾尝终日而思矣

   C.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方其破荆州

   D.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B 表修饰,地(A连词,用来,表目的/连词,表并列,又  C代词,其中/代词,他 D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4分)

翻译:对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的现象),有什么奇怪的呢?【得分点:颠踣跌倒(1分),比比到处(1分);句意通顺2分)

(2)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4分)

翻译: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去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得分点:定语后置(1分),辟开辟(1分);句意通顺2分)

11.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5分)

答案:第一段提出问题,暗示中心论点(1分),紧接着第二段分析了人口激增的原因(1分),然后第三段论述了人口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1分),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中心论点(1分),表明作者的担忧(1分)。

 

 

参考译文

人没有不愿意当安定社会的老百姓的,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期安定的社会的老百姓的。社会安定一百年以上,可以算长久了。可是说到它的住户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以前、比一百多年以前不只增加了二十倍。

试以一个家庭来计算:(他们)高祖、曾祖那时候,有十间屋子,有一顷田地,自己一个人,娶媳妇以后不过才两口人。两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 食,是富富有余的。以一个男人得三个儿子计算,到儿子这一辈就是父子四个人,(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全家就有八口人,八口人就不能没有雇工帮助,这样就 不下十口人了。十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我知道他们住的仅仅够,吃的也仅仅够。(他们的)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娶了媳妇,其中体弱年老 的有的去世了,可是(全家)也已不下二十多口人了。二十多口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即使算计着饭量来吃饭,量着身长来住宿,我知道它必然不 够。由此到了曾孙这一辈,由此到了玄孙这一辈,比高祖、曾祖的时候人口增加已不下五六十倍,这就是高祖、曾祖的时候是一户的人家,传到曾孙、玄孙的时候, 不分到十户是不休止的。这其间有人口减少的人家,也就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增加的人数也足以和减少的人数相抵。

有人说:“高祖、曾祖的时候,空地还没开垦完,空屋子也没有住满。”可是住户人口不是只增长一倍就停止了,或者只增长三倍五倍就停止了,而是增长十倍二十 倍,因此,田地与房屋的数量常处于不足的地位,而住户人口常处于有余的地位。更何况有兼并土地的人家,他一个人占着可容一百人住的屋子,他一户占有一百户 的田地,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有人)问:天地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说:水旱疾病之灾,就是天地调剂人口数量的方法。可是,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之灾而死亡的,不过十 分之一二。(又有人)问:国君宰相是不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使野外没有闲置的田地,使百姓没有剩余的劳力,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去 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禁止浮华浪费,控制兼并行为,遇到水旱疾病之灾,就打开公仓拿出府库所有的东西来救济,只不过如此而 已,这就是国君和宰相调剂人口的方法。

总之,社会长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可是天地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原本不过这有限的数量;社会安定的时间长了,国君宰相也不能不叫百姓生孩子,可是国 君宰相能为百姓考虑到的,也不过上述一些办法。可是一家之中有十个子弟,其中不听教导的常常有一两个,再加上天地广阔,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怎么能全都遵从上 面的约束呢?一个人的住房用来供十个人住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住呢?一个人的吃的用来供十个人吃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吃呢?这就是我为安定社会的 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相关文章
上一篇:《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一篇:柳宗元《愚溪诗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唐诗三百首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诗 韦应物的诗 崔颢的诗 岑参的诗集 刘长卿的诗 王勃的诗 李颀的诗集 元稹的诗集 初唐四杰 李贺的诗集 张九龄的诗 唐诗精选 唐诗名句

宋词三百首

    欧阳修词集 苏轼的词 范仲淹的词 李清照词集 辛弃疾的词 柳永词集 王安石诗词 晏殊的词 晏几道的词 张先的词 秦观宋词 姜夔的词 周邦彦的词 贺铸的词 陆游诗词 吴文英的词 宋词精选鉴赏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初四杰

    王 勃 杨 炯 卢照邻 骆宾王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