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言文阅读答案 >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15-07-09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 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谓瓦解?曰:吴、楚、齐、赵之兵①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 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 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有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 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近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 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②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 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③摄袂而揖王公,此天子之所服也。

           (取材于徐乐《言世务书》,有删改)

【注释】

①吴、楚、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②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③负扆(yǐ):背对屏风。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      资:参考、借鉴

B.威足以严其境内      严:使……畏服

C.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      要:要旨、要领

D.推数循理而观之      数:规律

7.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财足以劝其士民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扬名广誉于当世

C.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

    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

D.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然(七国)不能西攘尺寸之地

B.民多穷困,(又)重之以边境之事

C.不安故(民)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

D.扬名广誉于当世,(则)亲天下而服四夷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末民困、下怨、俗乱,统治者却无所作为,土崩之势已成,陈涉得以“起穷巷”。

B.若国君能泽被百姓,百姓能安土乐俗,就算外有强国劲兵之患,也不足以危害国家。

C.作者指出,关东地区天灾频繁、战祸不断、五谷歉收,是形成土崩之势的根本原因。

D.统治者要预知危机,防患未然,把治国当作根本职责,才能使百姓安定、天下太平。

10.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天下为务”的具体所指,并联系实际或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6.A
7.D
8.D
9.C

10.(10分)
第一问:(2分)“以天下为务”具体所指,国君(政府、官员)恤民、知怨、修政(照抄原文不得分,答对1-2个得1分,答对3个得2分;信息转换正确即可)。
第二问:(8分)观点明确2分;联系实际或阅读积累2分(恰当1分,具体1分);分析有理有据2分;语言2分(顺畅1分,表达清晰1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这样。陈涉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分封的国土,自己不是王公大人名门望族的后代,也没有乡里人对他的称赞,没有孔子、曾 子、墨子的贤能,也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但是,他从贫穷的民间起兵,挥舞着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闻风响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由于百姓贫困国 君却不知体恤,下民怨恨而在上位的人却并不了解,世俗已经败坏而国家政治却没有加以整治,这三项,陈涉把它们作为凭借,这就叫做土崩。所以说天下的忧患在 于土崩。

什么叫瓦解呢?吴、楚、齐、赵的叛乱就是这样。吴、楚、齐、赵等七国图谋犯上作乱,他们都自称万乘之君,拥有披甲的将士几十万,他们的威严足以使封国的百 姓畏服,他们的财物足以使封国的士大夫和庶民受到奖励,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很少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却在中原被擒,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他们的权 势比平民百姓轻,不是他们的军事实力比陈涉弱。(因为)在这时,先帝的恩泽还未衰退,安于乡土乐于时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没有得到境外的援助,这就叫做 瓦解。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由此看来,天下如果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处于穷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们中)有人领头(发难),就会使国家危急, 陈涉就是这样,更何况三晋的国君还有活着的呢?天下虽然没有安定太平,但如果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强劲的诸侯之军(起兵),也不会很快地使自己被捉, 吴、楚、齐、赵等七国就是这样,更何况是群臣百姓犯上作乱呢?土崩瓦解这两种情况,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明显要旨,(这也是)贤明的君主要留心并深知的。

近年来关东地区粮食歉收,年景还未恢复,百姓大多生活贫困,又加上边境的战事,按常理来看,老百姓将有不安于所居的。不安于所居就容易流动,容易流动就会 造成土崩的形势。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能够独自观察各种变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关键,在朝廷上治理政事,把还没有形成的祸患消除。这样做的关键,就是 想方设法使国家不出现土崩的形势罢了。如果能把治理国家当作自己的根本职责,那么就不难与商汤和周武王齐名了,周成王和周康王时的习俗就能够再现。(天下 不会土崩、瓦解的)两种形势形成了,然后就可以处于安富尊荣的实际(境地),在当世传扬美名,扩大声誉,使天下的人亲近,使四方边远的人服从,遗留下的恩 德将盛传几代,面朝南方,背靠屏风,整理衣袖,向王公大人们作揖行礼,这是天子所应该做的事情。

相关文章
上一篇:王安石《临川文集》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下一篇:《许逵,字汝登,固始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唐诗三百首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诗 韦应物的诗 崔颢的诗 岑参的诗集 刘长卿的诗 王勃的诗 李颀的诗集 元稹的诗集 初唐四杰 李贺的诗集 张九龄的诗 唐诗精选 唐诗名句

宋词三百首

    欧阳修词集 苏轼的词 范仲淹的词 李清照词集 辛弃疾的词 柳永词集 王安石诗词 晏殊的词 晏几道的词 张先的词 秦观宋词 姜夔的词 周邦彦的词 贺铸的词 陆游诗词 吴文英的词 宋词精选鉴赏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初四杰

    王 勃 杨 炯 卢照邻 骆宾王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