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言文阅读答案 >

程敏政《夜渡两关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时间:2015-07-09
程敏政《夜渡两关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①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②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 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 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③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 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 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④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 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 者。
  ⑤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4.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问驿吏,吏绐言   绐:告诉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    陟:到达 
C.马为之避易         避易:不容易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   审:慎重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退无所止        ② 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记述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险途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C.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3分)
答:  
(2)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答: 
(3)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4分)

参考答案:
4.D(A  绐:欺骗     B陟:登   C避易:  退避)
5.B( B均表修饰关系。A所字结构/名词,地方。C副词,表判断/ 只。D 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不译)
6.B(“前山有火引路”错。原文是说“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是为下文写夜行的危险作铺垫的。)
7.(1)渐渐听到随从中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我记住了这些。(稍稍、识之各1分,句意1分)
(2)回头看往回跑,跌倒的人枕着压着,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勉强他们大喊,也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却顾、颠仆枕藉、句意各1分)
(3)自己料想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又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中本来应该这样受苦吗?(分、厄、尔、岂各1分)

参考译文
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戊戌年冬天的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欺骗我说:“虽然天晚 了,天黑前还可以赶到滁州。”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中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我记住了这些。
到了清流关,天色已暗下来,后退也没有住处,就派人把山下驿站的差役找来,带上铜锣、火把一同前进。山口两座山峰对峙,有几百寻高,仰起头也看不到顶。石 头栈道崎岖险要,大家都下了马,人踩着人肩往上爬。再三地约定:有紧急情况就大声喊叫,前后呼应。恰巧有一颗大星,闪闪发亮地从东往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 刮起,火把全被吹灭了,四面山上的野草树木,发出簌簌的声音。因此人人都感到害怕,互相叫喊不停(来壮胆子),铜锣也一起敲响,山谷里到处震荡着回声。这 样走了六七里,登上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明亮的银盘子,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大家这才举起手来互相祝贺,可是下山以后还是心惊胆战,好久 都没能平静下来。我默默估计,这座清流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南唐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奇特,但应当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 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暗自庆幸离开险境即将走上平坦的路,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只见面对着的山隐隐约约,问随从,他们 说:“应当登上这座山,才能到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下山后,马进入山嘴,(只见)山峦重叠,桑树农田井然有序,总共有好几个村庄,很像武陵、仇 池,才以为是可喜之事。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野草和树木把山路封堵,深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 时,遇上一位老人,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是古时候的昭关。距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走快些。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赶老虎。”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如林一样多,马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回头看往回跑,跌倒的人枕着压 着,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勉强他们大喊,也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众人才爬起来,又沿着山岭走,细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测量,山涧里的水哗 哗地流着,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料想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又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中本来应该这样受苦 吗?二更天将尽的时候,(众人)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唉!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在夜里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得以幸免,这也可以算是很不慎重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赏析:
《夜渡两关记》是一篇纪实散文,记载了作者因省亲心切,夜渡清流关和昭关所遇惊险之事。两次都是虚惊,同样都是夜渡地势险恶而又多虎的关隘,但在作者笔 下,却各有不同的写法,都写得扣人心弦,其情其境,让读者身临其境。作者用笔跌宕起伏,曲折回合,极尽腾挪之妙,但这又是通过极自然的文字、巧妙的布局来 完成的。

相关文章
上一篇:张养浩《龙洞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下一篇:《王温舒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温舒,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

唐诗三百首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集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诗 韦应物的诗 崔颢的诗 岑参的诗集 刘长卿的诗 王勃的诗 李颀的诗集 元稹的诗集 初唐四杰 李贺的诗集 张九龄的诗 唐诗精选 唐诗名句

宋词三百首

    欧阳修词集 苏轼的词 范仲淹的词 李清照词集 辛弃疾的词 柳永词集 王安石诗词 晏殊的词 晏几道的词 张先的词 秦观宋词 姜夔的词 周邦彦的词 贺铸的词 陆游诗词 吴文英的词 宋词精选鉴赏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初四杰

    王 勃 杨 炯 卢照邻 骆宾王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