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07-24
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全诗翻译赏析
咏 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
咏史,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众多咏史诗中最著名一篇佳作。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在政治上,终其一生很不得志。但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其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 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世为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在这首咏史诗中,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高超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内涵,将其独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 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首咏史诗里,李商隐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对晚唐朝廷的江河 日下的担忧和失望。
李商隐在本诗首联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千古长叹。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进行了最概括的总结,千百年来警示和激励着人们不停地探索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此诗因此终成千古绝唱。
李商隐在后面诗句中大量用典,区区六句诗,了了42字,用典五次,以大量的史实来支持和证明首联的论点。
第一次用典为“琥珀枕”,这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字寄奴)在四处征战时,有人送他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价值千金,人们都知道,琥珀不仅是名贵的装饰 品,而其本身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疗外部创伤。因此,刘裕在得到这个用琥珀做得的枕头后,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将其捣碎,研成琥珀粉分给各个将 领给战士们治疗创伤。
第二用典是“珍珠饰车”(岂得真珠始是车),讲得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诸侯王会盟,对方带来了有很多车,每一辆车都用非常大的珍珠进行装饰,并以此为荣,向齐桓公大加炫耀。但齐桓公不以为然,说他有大批的人才,那才是他的奇珍异宝。
第三次用典“青海马”,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的杂交马,力大善跑,据说可日行千里。以青海马喻可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材。
第四次用典“蜀山蛇”,传说战国时秦王送五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壮士迎娶,回来时路过梓潼,见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壮士共拔蛇尾,结果蜀山崩坍,五壮士被压死,化为巨石,蜀路因此大开,秦灭蜀国。这里以蜀山蛇比喻根深蒂固,盘根错节,难以铲除的宦官势力,亡国的祸胎。
“青海马”“蜀山蛇”这两句话其实也在暗示着唐王朝的灭亡也隐隐存有天意。此时的李商隐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面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也无力回天,惟有长叹。
最后的用典(南熏曲),《南熏曲》传说为舜所作:“南风其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其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薰曲”亦称《南风歌》,一唱而天 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天下将要大乱,人们再不会有机会听到象舜的《南熏曲》那样的福音了。这其实也是诗人的希望,盼望着能有象舜帝一样的圣人出 现,平定动乱,为天下带来和平安宁,为天下受苦的黎民百姓唱响《南风歌》一样的福音。
《咏史》这首诗写在晚唐“甘露之变”以后,诗人感叹唐文宗个人虽然力崇俭朴不用珍宝,却仍然没有阻止唐王朝走向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国运已去,没有足以担 当军国大事的英才辅佐自己。而文宗信赖的郑注、李训并无经天纬地的才能,无法依赖。那时的宦官,掌握禁军,盘据朝廷,像蜀山之蛇,难以拔除。可惜时运已经 逝去,千里马何处可得?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无法铲除!“运去”、“力穷”,字字千钧,表示诗人对国运已去、颓势难返的痛心和忧虑。此诗用典精当,语意 悲痛,余韵悠长,启人深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