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元] 张弘范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 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愁无语。野鸦烟树,一点斜阳暮。
10.这首词的结尾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
1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0.这首词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词人以写意之笔,描绘出一幅高楼暮眺的画面。结尾处以“野鸦”“烟树”“斜阳暮”为意象营造出凄清的意境, 不仅照应上阕中的“独”,而且渲染词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升华了诗歌的主题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分析全诗的主旨,然后根据“野鸦”“烟树”“一点斜阳”几个意象分析所构成 的意境的特点,最后分析这个意境和全诗主旨之间的关系,即艺术表达效果。通常的作用有: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升华诗歌的主题。
11.(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故人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2)词人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登高望远:“恨”如连天春草,表明思念愁绪之长;“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表明因路途遥远而欲见不得;“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无答而问,则是把这种思绪推向高潮;借景抒情,更增强词人的惆怅之感和愁思之深。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情感应抓住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来理解,如:“恨”“独”“愁”等。上阕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一个“独”字,表明作者的孤独无侣;“独上高楼”,目的在凭楼远眺,所望见的是“春草连天去”。“春草”句前着“恨随”二 字,顿使春草生情。春草连天是望不断的,而“恨随”之而去,可见恨之绵绵不绝。下阕“惆怅人何处”是说令人惆怅的是,恋人已不知今在何处。“愁无语”,盖 因“独上高楼”,无人可告。
【备注】【命题动向】
高考课标卷近三年诗歌鉴赏题总体上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1)题型题量稳定,设两小题,共11分,从诗歌的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考查。(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3)命题形式在稳中更趋于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