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赠惠山僧惠衷诗》阅读答案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时间:2015-09-08
苏轼《赠惠山僧惠衷诗》阅读答案
赠惠山僧惠衷诗
宋·苏轼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欹枕落花余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桔杨梅尚带酸。
注:①将心:僧人用安心法,使人神清性定。②《楞严经》,佛教经典。
(1)首联写了惠山僧人重要的生活内容,请作简要解说。(3分)
(2)从第三联可以看到苏轼的心态吗?试作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①僧人云游四方,走遍天涯海角而意犹未尽。②他普渡众生,到处使用安心法使人心安。(答对1点2分,两点3分。可以分点说,也可以合并说。
(2)(4分)可以。第三联并非所见,显然是苏轼造访后(或听惠衷自述后)的体验、想象,(2分)是苏轼自己自然率性、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心态的反映(投 射、流露)(2分。其中“自然率性”、“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答对一项即可)。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注释
①阑:残、尽。
②将心:用安心法,使人神清性定。
③楞严:即《楞严经》,10卷,《宋高僧传》卷二称般刺密帝(意译极量)与弥伽释迦、房融等共译。
参考译文
僧人走遍了海角天涯意犹未尽,到处使用安心法使人心安。
住在山中的老人依然健在,案上的《楞严经》已经不再翻看。
倚着枕头只见窗外落花片片,关上屋门室外新竹已白干竿。
客人来后饮茶之外一无所有,卢桔杨梅没有成熟有些发酸。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赏析:
这首诗写僧人惠衷的修行生活。一、二句是说僧人云游四方,走遍天涯海角依然是意犹未尽。他四处传教,普渡众生,以四海为家,漂泊不定,可是只要能够心安, 天涯海角哪里不是家呢?这是僧人惠衷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内容。三、四句意思是:平日里惠衷经常与山中老宿谈诗论禅,已很少看《楞严经》了。对于为什么 “案上楞严已不看”,诗的五、六两句作了回答,原来,诗人已从清静闲适的生活之中体悟到禅的妙趣。倚枕看花,闭门对竹。大自然优美、静谧的环境对于僧人有 一定的移情作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佛坐禅;另外,花开花落、竹木生长的自然现象又让僧人感悟到万物生生灭灭的佛理。末尾两句写僧人生活拮据,客人来了, 只有清茶相待,别无他物,卢桔、杨梅都没有成熟,尚有酸味,不能供客。生活虽然贫困,僧人却不为所动,甘守清贫,心中平实、祥和,因为他已经从修禅生活中 得到感悟,得到满足,把物质生活看得很轻、很淡。
综观东坡的一生,他前期涉及佛教的诗文,往往流露出不堪世事压迫以求解脱的心情。而到后期,则能以透脱的教理来认识世界,看待苦海中的人生,作飒然出离之 想。他利用佛教对人生进行理智的思索,深刻的反省,培养出一种超然洒脱,与世无争的襟怀,求得心理上的平静安宁。这种观念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互为用,既矛 盾又统一,使他处于危难之间不惧不馁,不悲不忧,而机遇来临之时又能坚持其以仁政治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不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