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瀑布寺:未详。内容与诗庙无涉,“寺”字疑为衍文。
攒:聚积。
雪剑:寒光闪灼的宝剑,喻群峰。
冰帘:指瀑布。
哀猿:叫声凄厉的锆猿猴。
弄云尖:在白云缭绕的山巅帝叫、嬉戏。
“血华”句:即“杜宇啼血华”,谓杜鹃帝血,鲜血变成了鲜红的杜鹃花。华,同“花”。
飞廉:风伯,传说中的风神,此指风。
末句:谓同人心相比,这山峰并不算险恶。
译文
尖削的山峰像闪着寒光的宝剑聚集在一起,悬崖上挂着一张张冰帘。倚着树猿猴哀鸣飞跃戏耍在云间。杜鹃鸟凄厉鸣叫,吐着血华,阴洞里狂风在怒吼。但是比起人心的险恶,山算不上危险。
赏析:
题作“天台瀑布寺”,写的实为登寺之所见。从曲中“血华啼杜宇”句,可知时节已是春天,但作者找不见半丝温馨之意,占据他心头的感受就是一个“险”字。本曲描写山景,就从多方位表现了这一“险”字的内涵。
第一、二两句对仗中,“绝”、“攒”、“悬”、“挂”都是动词,每句的后三字又是前三字的再现与说明。天台由八座主山组成,各山又有多座峰头,瀑布寺正临 华顶山,所能望见的“顶峰”也不止一处。“绝顶峰”,含有目力搜寻至尽处之意,也就是顶峰之顶。时虽值春,峰顶却依然积雪皑皑,顶尖如铓,作者形象地将其 比喻为“雪剑”。一个“攒”字,既表现了积雪的紧束峰尖,又表现了群峰齐耸的集体态势,一字两用,余字难以代替。“崖水”指著名的天台石梁瀑布,高三十余 丈,诗人先强调它“悬”的特色,然后又用“挂冰帘”加以形象化,“冰帘”一喻,形、色、气势、寒意,俱在其中。“绝”、“攒”、“悬”、“挂”,还起到了 化静为动的作用,若将“绝顶”、“悬崖”按照平时复合词的方式连读,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两句分别显示山景之高与奇之险。
第三句写到山顶林中的猴群,一句之中兼及它们倚树、哀啼、嬉动的三种情态。由于树木高耸入云,所以群猴仿佛在“云尖”上活动。这一笔虽再一次涉现了 “高”,但从“倚”、“哀”、“弄”的意象中,更添出了令人不安的悸动之感。将这两方面的感觉综合在一起,即是素常所说的“危”字了。
第五句的“血华”是指山上鲜红的树花,但作者有意将它与啼叫的杜鹃鸟安排在一起,遂使“杜鹃啼血”的印象占据了句境。同样,第六句中的“阴洞”本意只是背 阴的岩洞,作品加上“吼飞廉”三字,狂风的肆虐便令人不寒而栗。这两句都表现出强烈的声音效果,前句“凄”,后句“寒”,又构成了“险”字的新内涵。
高、奇、危、凄、寒,这一连串的意象将天台的险觉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作者一改平素清丽端雅的语言习尚,在曲中采用了一种瘦硬严冷的写作风格。这种瘦硬 严冷的风格,不仅表现在前五句的写景上,更在末句的结叹中大露锋芒。“比人心山未险”,突作转折,非但意境扩大,主题深化,文气上也有挽满一发、势如破竹 之妙。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这一笔不仅是乘势,而且更是挽题,所挽者正是题中的“寺”字。原来,天台是著名的天台宗发祥之地,天台宗祖师智岂页在山中讲经 论法,即以反省观心为主。这一句既借画山之笔突袭险恶世情,又以立于险地而弘扬法旨的深意来叹颂“天台瀑布寺”的庄严崇高。作者下笔不苟、得心应手,于此 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