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诗词阅读答案 >

张炎《清平乐》阅读答案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

时间:2015-08-03
清平乐
张炎
候蛩②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③,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注】①张炎:南宋末年词人。 ②候蛩:蟋蟀。 ③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思。
1.词的上阕勾勒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分)                                                                             
2.古人认为下阕中的“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是此词的“词眼”,你是否认同?请作解说。(4分)
参考答案
1.(2分)勾勒了一幅秋江冷月图,营造出一种凄清淡远的意境。
【两点各1分:前者只要回答出“秋、江、月”中的两点,即可得分,后者把握住“凄清”的基调即可得分。】
2.(4分)认同此说。从全词看,它点出了词人之所以满目凄景满怀愁苦的原由“夜夜关情”,又借“庾信之事”含蓄表达了自己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并引出结句“梧桐孤叶”的人生沧桑之感。
【 共4分: “夜夜关情”“庾信之事”两个要点,答1点1分,2点3分;
答出第三个要点“梧桐孤叶”,1分。 】

参考译文
蟋蟀哀鸣欲断魂,秋风萧瑟秋江岸,人与秋虫共鸣。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

赏析:
《清平乐·候蛩凄断》是宋末元初词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词。词上片写秋意,候蛩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 图”。 下片写情,道出无限“秋愁”,最后一句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成为盖世佳句。 词选景巧妙,言情深远,笔调精练、含蓄,风韵幽雅独特,意境清空淡远,情感真切感人。

上片“候蛩”四句写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鸣,西风的衰飒,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净,无雁的芦花,一幅萧杀的“秋晓图”。以中,人们不难触发出一股悲 愤忧愁的“共鸣”来。作者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言西风呼啸,而言候蛩凄断;写秋感,不半个愁字,而言芦花盼雁。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现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无限“秋愁”:“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梧叶”,梧桐之叶,其最易引发秋感。白居易《长恨歌》中 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把“秋雨梧桐”作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来写。而晚唐词人“温庭筠”又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更为梧叶增添丰厚的感情积淀。而作者言梧叶而写“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孤苦潦落,刻划人物情景入木 三分。下片短短几句,却把上片所写之景统统升华、提炼成了情语,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借梧叶之孤义表达人世的苍沧。而最后一句“梧叶秋 声”又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又成为盖世佳句。
此词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从选景的巧妙,从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正是由于这样的造诣,张炎的“秋词”可以与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

相关文章
上一篇:弘执恭《秋池一枝莲》阅读答案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下一篇:孔尚任《甲午元旦》阅读答案 萧疏自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欧阳修词集 苏轼的词 范仲淹的词 李清照词集 辛弃疾的词 柳永词集 王安石诗词 晏殊的词 晏几道的词 张先的词 秦观宋词 姜夔的词 周邦彦的词 贺铸的词 陆游诗词 吴文英的词 宋词精选鉴赏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初四杰

    王 勃 杨 炯 卢照邻 骆宾王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