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芳 树
南北朝 李爽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①诗人李爽作此诗时在代州古城(今雁门关附近)任职。②三阳:早阳、正阳、晚阳。均含阳光明媚、生机勃勃 之意。③欲寄边城客:为倒装句,即“边城客欲寄”。
(1)本诗是一首 题材的诗(2分),是一首 诗 (古体诗还是近体诗)(1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 的关系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思乡诗(2分,如答借景抒情诗给1分,答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或 边塞诗不给分),古体诗(1分)。
(2)此诗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 在外思归不得归的浓厚悲凉的思乡之情。(2分) 本诗前面六句通过自己细微观察,描写初春之时,芳树千株竞相发芽的 生机勃勃之景,再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晚春之时,枝繁叶茂,就连鸟儿也 留连在芳树花丛之间,不愿 离开。最后,诗人笔锋陡转,写出长年漂泊在外的边城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可是山长水阔,恐怕这份思乡之情也无法 到达。诗人极力 渲染春光明媚,芳树蓬勃生机之景,而在这物候变化中,作者体会到的是这美好春光又将过去,而自己却 依然漂泊在外的思乡的痛苦伤感之情。诗人以客观景物与主 观感受的不同来对照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3分 )
【解析】
(1)试题分析:结尾句“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体现了作 者漂泊在外的思乡的痛苦伤感之情,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乡诗。(2)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且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解答这类题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去判断是个诗歌类型;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叫古体诗,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 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 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 “古体诗”。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分两种,一种 称 “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 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 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 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 仗)。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思乡诗,诗的感情基调是痛苦,伤感的;而这首诗 在描写初春之时,芳树千株竞相发芽的生机勃勃之景,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 ,晚春之时,枝繁叶茂,就连鸟儿也留连在芳树花丛之间,不愿离开,乐景衬哀情。这类题的解 题步骤: 1 .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2.列举景物(意象)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 ) 4. 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首诗是借季节的变迁而抒发自己久居在外、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春来时,千株树木都竞相发出新芽,在夏日照耀下随风摇荡。夏日易多 风,枝叶繁茂常易阻隔鸟儿远飞的脚步。春来花似 锦,夏日即将来临,叶子繁茂如同帷幕低垂。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只是路途如此遥远,怕无法到达。 这首诗 以乐景写哀情,极言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归不得归的浓厚悲凉的思乡之情。这首诗前面六句 通过自己细微观察,描写初春之时, 芳树千株竞相发芽的生机勃勃之景,再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阳春之时鲜花怒放,晚春 之时,枝繁叶茂,就连鸟儿也留连在芳树花丛之间,不愿离开。最后,诗人笔锋 陡转,写出长年漂白在外的边城游子,想 寄平安到家中,可是山长水阔,恐怕这份思乡之情也无法到达。诗人极力渲染春光明媚,芳树蓬勃生机之景,而在 这物 候变化中,作者体会到的是这美好春光又将过去,而自己却依然漂泊在外的思乡的痛苦伤感之情。诗人以客观景物与主观 感受的不同来对照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