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赏析
诗词名句鉴赏
诗词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答案
当前位置:
主页
>
诗词赏析
>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赏析及视频解读
时间:2015-07-07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
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 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 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诗文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春望》杜甫的阅读答案
一个破字 ,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 描绘出长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出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品鉴赏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 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 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 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 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 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可是此时杜甫投 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 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 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 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 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诗的后四 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焦急难耐两点上.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烽火"应上"国 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连三月",是说战火延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忧伤中过去了."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 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由于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末联自我描绘 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危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相关文章
苏轼《南乡子·集句》“怅望送春怀(杜牧)。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全诗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曲江对酒》“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全诗翻译赏析及视
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梦李白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全诗翻译赏析及视频解读
杜甫《曲江二首 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全诗翻译赏析及视频解读
上一篇:
杜甫《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全诗翻译赏析
下一篇:
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全诗翻译赏析
唐诗三百首
李白的诗
白居易的诗
孟浩然的诗
杜甫的诗
王维的诗
李商隐的诗
杜牧的诗
柳宗元的诗
王昌龄的诗
韩愈的诗
刘禹锡的诗
韦应物的诗
崔颢的诗
岑参的诗
刘长卿的诗
王勃的诗
李颀的诗
元稹的诗
李贺的诗
张九龄的诗
温庭筠的诗
初唐四杰 唐诗精选 唐诗名句
宋词三百首
欧阳修的词
苏轼的词
范仲淹的词
李清照的词
辛弃疾的词
柳永的词
王安石的词
晏殊的词
晏几道的词
吴文英的词
周邦彦的词
姜夔的词
秦观的词
张先的词
贺铸的词
宋词精选鉴赏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轼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初四杰
王 勃 杨 炯 卢照邻 骆宾王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