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依依宜织江雨空, 雨中六月兰台风”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07-19
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依依宜织江雨空, 雨中六月兰台风”全诗翻译赏析
罗浮山人与葛篇
李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 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 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 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 吴娥莫道吴刀涩。
注释:
依依:形容葛布柔软。
江雨空:形容葛布就像江上的细雨细密透明。
兰台:战国时楚国宫殿名。宋玉:《风赋》写楚襄王游兰台宫,凉风吹来,顿感爽快。
博罗老仙:指罗浮山人。
千岁石床:平滑如床的石块。这里指织布的机床。
鬼工:指手艺精湛的织工。
浓凝:深深地喘气。
衔沙立:形容天热,鱼儿不愿觅食,在沙中含沙直立。
湘中一尺天:形容葛布莹白,倒映在湘水中像一幅天光图。
吴娥:江苏浙江一带的女子。
吴刀:江苏浙江一带生产的剪刀。
涩:不滑爽。指刀钝。
题解
罗浮山人赠给诗人一块葛布,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罗浮山人:指罗浮山中老人。罗浮山:在广东省境内。葛:葛布。
鉴赏:
唐代 李贺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歌称颂罗浮山人所织的葛布精细光洁,巧夺天工。李贺一生从未到过博罗一带,这首诗的题材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根据传闻加工而成的。诗从头到尾紧紧扣住 主题。开头写织葛,结尾写裁葛,无论是写织葛还是写裁葛,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表现葛布质地优良,称颂织葛的罗浮山人技艺高超。诗人涉想奇绝,笔姿多 变,运意构思,都显示出特有的“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
开头二句有“江雨空”、“兰台风”等字眼,像是描述天气,其实不然。“江雨”是说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线排列 得整齐贴近,所以“宜织”。以这个副词“宜”字绾连“织”和“雨”,所织的为雨线之意便明白易解。“织”字把罗浮山人同葛联系起来,紧紧地扣住诗题。次句 则以“六月兰台风”写出葛布的疏薄凉爽。“雨中”二字承上句来,再一次点明以“江雨”来比喻葛的意思。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李贺诗的本色。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人织葛的技术高明。“博罗老仙时出洞”(“时”,另一版本作“持”),山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 取的人。句中的“时”,暗示他织得快,织得好,葛布刚刚断匹就被人拿走,颇有供不应求之势。下句“千岁石床啼鬼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响。“石床”原指山洞 中形状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山人所用织机。“千岁”,表明时间之久,也暗示功夫之深。姚文燮说:“千岁石床,言非寻常机杼,不惟人力难致,即奇巧如鬼工, 亦为之惊啼不及也。”(《昌谷诗注》)
五、六两句描述天气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诗人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 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粘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所以洞里的蛇应 当是十分窒闷难受的。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仿佛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 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具有鬼斧神工之妙。
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罗浮山人所织的那种细软光洁如“江雨空”,凉爽舒适如“兰台风”的葛 布。用这种葛布裁制一件衣服穿在身上,那种感觉非常之好。“欲剪湘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湘中一尺天”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 布。有人说这句脱胎于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李贺写诗,是力求不蹈袭前人的,这里偶尔翻用,手法也空灵奇幻,别具新意。例如末句“吴 娥莫道吴刀涩”,诗人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缝制葛衣,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一个“涩”字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的意思,这里指刀钝。面 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这一曲笔,比直说刀剪快,诗意显得更加回荡多姿、含蓄隽永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