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08-31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译文] 朝西北遥望京城,可惜无数山遮挡了视线。
[出自] 南宋 辛弃疾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gū)。
注释: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这里指赣江。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愁余:我正发愁。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译文1:
郁孤台下滔滔江水中,曾经有过多少的眼泪。朝西北遥望京城,可惜无数山遮挡了视线。
青山又怎能遮挡,浩浩江水终将会东流。黄昏我正在发愁时,听见鹧鸪在深山中哀啼。
译文2:
郁孤台下奔涌着赣江水,中间流淌着多少乱离灾民的血泪。向西北遥望着汴京都,可怜无数的青山将视线遮住。
大江滔滔呵,青山遮也遮不住,毕竟是东流赴海无可拦阻。然而江上正暮色苍茫使我愁苦,从群山深处听到鸣叫的鹧鸪。
【评点】
本篇为登临抒怀之词。词中写景或含情或象征或拟人,自然贴切。词作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上片由清江水引出历史回忆,抒发沦亡丧国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词人借郁孤台下滔滔奔流的赣江水,抒发了激愤的心情。“中 间多少行人泪”,在一江流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建炎三年,隆佑太后被西路金兵追到造口,为了逃命,隆佑舍船而去,化装成农夫的样子逃离。而东路金兵则 渡江攻陷了建康、临安两城,宋高宗被迫浮舟海上。“行人泪”指的就是造口之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意为我向西北遥望故都长安,可怜只见到千万重山 峦。词人因回想隆祐太后被金兵追到造口之事,进而联想到国家的浮沉,自己独立造口遥望汴京,就如当年杜甫独立夔州仰望长安一样,但却被无数青山重重遮挡, 什么也看不见。
下片借景生情,抒发愁苦抑郁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词人所见之景。虽然重重青山能够阻隔住长安,但难把流水挡住,它毕竟还会向东流去。此处词 人以东流而去的江水,比喻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无数青山,则是比喻敌人,即金兵;“遮不住”三字,将青山的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暗含大宋终会光复中原之意。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意思是在暮色苍茫中,我满怀愁郁,却又听到鹧鸪声声震我耳鼓。此二句写景,词人借此抒发内心满怀的愁苦,将对懦弱无能的朝廷一 味妥协的失望之情,写得极为含蓄,却又无比悲凉。
[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为南宋时期的辛弃疾。
此词作于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正在江西赣州任上。造口在万安县西南。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起首含两地名,深有寄寓。郁孤台为唐虔州刺史李勉所建,他曾登台西望长安。而自己呢?哪有“长安”可望!一可 悲。当年金兵追隆裕,受难的百姓成千上万过赣江,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二可悲。“西北”二句,“飘逸中亦深练。”它借景抒情,借叹息北望京 城被阻隔,暗喻恢复无望。“可叹”中有无限悲愤。
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青山”二句是写眼前所见,“毕竟”正是自然的规律,这里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冲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终于东去,而自己却无法挣脱 羁留、冲破压抑而撇于一隅,岂不令人烦恼。最后以鹧鸪声增添诗人沮丧情绪,愁上加愁,益见诗人爱国情怀。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 却是淡淡叙来,不愠不火,蕴藉深沉。手法实为高超。
相关文章